Loading...

誤入黑名單,迢迢返鄉路

戒嚴時期(1949-1987)的白色恐怖,是指政府監控鎮壓異議者的言行舉動,不分本省人或外省人,只要稍微有反對的聲音,就會被扣上台獨或是匪諜的帽子,使得台灣人不敢過問政治,成為噤聲的年代。

保釣運動發展之初,政府對於海外留學生的監控並沒有那麼嚴格。但隨著部分保釣人士逐漸左傾,言論日益激烈,甚至公開發表反對國民政府、主張中共為唯一合法政府時,在台灣的國民政府自然無法坐視不管。他們派遣許多「職業學生」監控、滲透至學生團體中,或是策動威脅部分留學生監視並記錄其他留學生在海外的一舉一動。

留學生們感受到這股不尋常的氣氛,但誰也不知道誰被策動,或者誰才是國民黨安插的職業學生,更不清楚自己何時的發言或行動會被「打了報告」,影響自己和在台灣家人的升學及就業。許多參與保釣運動的人對於右派人士的反感,很大一部來自於政府對保釣運動的打壓與監控。而被打了報告的人在申請換發留學簽證或護照時就會遭到刁難,在台灣的家人則遭到警告或恐嚇。

因此在保釣運動的後期,他們也開始與「打小報告」的人「鬥智」,讓他們抓不到學生參與運動的證據。例如:刊物大量使用化名;請人重新謄寫文章,讓人指認不出原作者的字跡;戴著面具或紙袋參加遊行等;用假名參與活動,隱匿其真實身分。這種「白色恐怖」在70年代的美國留學生界普遍上演,雖然已時過境遷,有人仍對此留下深刻的恐懼,長時間無法信任政府及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