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沒有網路
  一樣可以號召神隊友

前面提到,在沒有網路、電腦還未發達的70年代,保釣運動的聯絡網到底是如何產生及運作的?這個部分要歸功於林孝信辦《科學月刊》時所運用的「循環信」系統。

1965年在台大念物理系的林孝信,邀請台大、師大理學院的同學為中學生撰寫或翻譯科普文章。為了讓作者之間能夠溝通交流,並保持聯繫,特別設置了一個聯絡網,叫做「我們的信」。在一份主要的信件中,每個人寫下自己的意見,再郵寄傳遞給下一位收信者。如此一來,每個人都可以看到不同人的意見交流。其概念有點類似現今使用的Line群組,只不過是換成實體版的,當然也沒有那麼即時。

後來這個討論群組越來越大,加上有人出國、有人還在國內,於是就再成立一個新的群組,在美國循環的群組稱之為「旅美心談」;而「我們的信」則在台美兩地巡迴運作。後來循環信傳遞的仍然不夠快速,再次發展出「大循環」與「小循環」系統,也就是在留學生多的城市設立據點,先進行內部的小循環。等過一輪後,再與其他據點交換信件進行大循環,讓成員的溝通與訊息的傳遞更加順暢。

保釣運動的動員工作即是利用這些聯絡網傳遞訊息,分享近期工作概況。《科學月刊工作通報》第39-41期,即以「釣魚台事件」為核心進行討論,在學生社群中獲得了廣大迴響,迅速串連起美國各地的留學生參與保釣運動。因此《科學月刊》「循環信」的聯絡網及「工作通報」對於推動保衛釣運台運動,真的是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