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聯合國研究報告指出釣魚台海域可能蘊藏有大量石油,到了1969年美國傳出預計在1972年時,將二戰後占領的琉球群島交給日本,並且包含了釣魚台列嶼,故引起眾人的關注與討論。1970年10月,王曉波與王順在《中華雜誌》發表〈保衛釣魚台〉一文,雜誌寄到美國後,在普林斯頓大學的台灣留學生率先發起保衛釣魚台運動,獲得各地熱烈響應。透過林孝信的《科學月刊》編輯聯絡網快速傳遞訊息,美、加、歐各地的留學生紛紛成立「保衛釣魚台行動委員會」,參加遊行、召開國是討論會、編寫保釣通訊,開啓了自1970年底至1972年捍衛釣魚台主權的「保釣運動」。
北美保釣活動在1971年的4月10日華盛頓大遊行達到高峰,最多有4,000位以上的華人參加。在遊行的前後,大部分參與者都沒有明顯的政治立場。但是後來眾人對中華民國政府的消極作為感到不滿,以及國共分立看法的不一致,逐漸產生裂痕,許多激進的聲音也取代了和平的討論。左派的聲音日漸高漲,至當年9月安娜堡國是大會時,通過建議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在聯合國席次案。許多與會的人都大感震撼。自此以後,各派人馬各立旗幟,統運、愛盟、台獨、民主支援會等組織先後成立,分道揚鑣,發展各自的政治理想。徹底地改變70年代一整個世代留學生的學思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