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留學生最熱門的手工業—
  手寫油印刊物

清華大學圖書館典藏了約數百種、六千冊以上的保釣運動文獻,包括保釣時期及其後來的發展的運動刊物,數量非常很驚人。而這些刊物大部分採用的都是「濕式」的複印方法,也就是俗稱的「油印」或是、「刻鋼版」。

林孝信在訪談中曾敘述了油印的整個流程:首先要用蠟紙在鋼板上刻寫,然後塗油墨去印。因為蠟紙有蠟,刻鋼板的時候就把蠟塗掉,所以油墨印過去的時候,塗掉的地方,油墨就可以透過去。所以「刻鋼板」其實刻的是上面有油墨的紙,再透過油墨複印其內容,這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刻寫得太用力蠟紙會破裂,刻寫得太小力字跡則會模糊不清,無法辨識。經常刻寫一上午才只能產出一頁紙張的內容。

由於保釣刊物需要「刻寫」的篇幅及內容甚多、加上發行週期短(一週到一個月),其實是份相當辛苦的工作。除了遊行、開會之外,很多人花了相當多的時間投入刊物的「刻鋼版」工作。沒有相當的時間與熱情投入,無法完成這項工作的使命。

有趣的是,當時的留學生還沒有什麼智慧財產權的概念,為了快速流通訊息,除了刊登自己的文章,也經常將台灣及海外各地的剪報剪貼成新聞輯要,發送給當地的華人或其他地區的運動負責人。其他地區的刊物內容,也常被「轉載」轉貼,然後在自己的刊物上標明「歡迎轉載」,或許這就是早期「新聞不漏接」的重要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