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一夫當關、萬夫莫敵
   沈君山舌戰群雄

前面提到,安娜堡國是會議意味著保釣運動的分裂,狹義的保釣運動也至此結束。此後參與保釣運動的人士大致可分為三種立場及運動路線:一是左派人士寄希望於新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二是「右派」傾向捍衛「中華民國」政府;三是「中間派」,比較難以歸類,主要把關懷的重心放在台灣前途與內部的事務上,以沈君山的「革新保台」說,以及林孝信「台灣民主運動支援會」為代表。

為期三天在安娜堡的會議,在第二天已經吵得不可開交,許多支持國民政府的右派憤而離席,只留下少數人還在場內與左派人士辯論,其中一個就是沈君山。據許多受訪者回憶,當時沈君山被左派人士包圍、以車輪戰的方式進行辯論。沈君山雖然無法挽回或改變左派人士的立場,但從留在場內持續堅持其改革主張,也頗有一夫當關、萬夫莫敵的氣概。

沈君山的論點後來發表在《普渡月刊》上。他認為統一和台獨都不可行,唯有督促政府徹底改革,以建設富強自由的台灣為目標才比較實際;在兩岸關係上,可以從「不得已的共存」到「象徵性的合作」,消除隔閡與不平等後,雙方再由「自願」而聯合,形成真正的自由統一。進而提出「台灣不革新就難以自保,兩岸若統一需出於自願」,簡化為「革新保台、自願統一」的口號。

不久之後,沈君山在1972年辭去美國普渡大學的教職,返台到清華大學任教。以當時美國和台灣學術環境與社會經濟懸殊的情況下,選擇這條道路的人其實並不多。而他的「革新保台」論,後續在70-80年代成為台灣政治、社會改革重要推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