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國憂民一俠者:唐文標先生捐贈文物展暨座談會,時間:2010年1月8日至3月31日,地點: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分館複合閱覽室

唐文標與現代詩論戰

唐文標與其現代詩創作 | 唐文標與現代詩論戰 | 唐文標與一九七○年代台灣鄉土文學論戰
唐文標與《文學季刊》 | 唐文標與人間副刊 | 唐文標與《1984台灣小說選》 | 唐文標與張愛玲

  • 展覽日期:103年11月26日-12月10日
  • 地點:國立清華大學 總圖書館 知識集
  • 撰稿人:蔡寬義、王美玉
  • 審訂者:陳建忠教授

1970年發生釣魚臺事件,1971年台灣退出聯合國,1972年相繼與美、日斷交,連串的外交危機,使國內外知識份子憂心忡忡,唐文標便是其一。他以詩文表達其關懷,並實際參予保釣運動,在一連串的社會實踐中,其思想脈絡逐漸成形,較之於早年在現代詩創作上的嘗試與摸索,此階段的唐文標具有更為明確的理念與訴求,認為文學作品必須具有對社會的關懷,而非過度模擬西方,逃避現實。

唐文標1972年來台擔任客座教授,針對當時台灣現代詩,撰寫了〈詩的沒落〉和〈僵斃的現代詩〉二篇文章。爾後,又以「史君美」為筆名,發表〈先檢討我們自己吧〉,對周夢蝶、余光中等人,唐氏譏為「傳統詩的固體化」、「傳統詩的液體化」,剖析當時台灣現代詩的風格為「逃避現實」與「僵斃頹廢」,現代詩論戰於焉爆發,是為「關唐事件」,或稱為「唐文標事件」,實為台灣鄉土文學論戰之先聲。

〈反「生命的連續」〉此篇手稿唐文標自漢字的發展與特色談起,爬梳了詩經至六朝詩作的演進,論析詩歌語言的象徵作用,以及漢字因形、音、義所產生模糊、曖昧空間,進一步強調詩歌已然成為一種極個人化、形式化的表現。文末提及「……文字本身沒有明確的意念,定義更曖昧不明,正反並雜,……,其所能作用的,也恐怕引導人脫離現實,走入形式的迷宮而已……」,雖未完整成篇,亦未見公開發表,然其論述手法、切入角度與〈詩的沒落〉相呼應,可見唐文標的企圖與思考,故推測此篇寫於現代詩論戰前後。唐文標因現代詩論戰,其詩文從此不被刊登當時的主流媒體─《現代文學》雜誌上,然因其高舉左翼寫實的思想,間接促使台灣日治時期作家與新生代鄉土小說家得以被挖掘、討論,為日後台灣文學發展奠基。

延伸閱讀(館藏連結)

書名/論文名 類型
《啟蒙‧狂飆‧反思 : 保釣運動四十年》 專書
《台灣新詩發展史》 專書
《鄉土的回歸 : 六‧七〇年代台灣文學走向》 專書
《台灣現代詩史論 : 台灣現代詩史研討會實錄》 專書
《台灣文學的周邊》 專書
《台灣當代新詩史》 專書
《二十世紀台灣新詩史》 專書
《戰後台灣現代詩論戰史研究》 專書
《龍族詩刊研究─兼論七○年代台灣現代詩論》 碩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