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國憂民一俠者:唐文標先生捐贈文物展暨座談會,時間:2010年1月8日至3月31日,地點: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分館複合閱覽室

唐文標與一九七○年代台灣鄉土文學論戰

唐文標與其現代詩創作 | 唐文標與現代詩論戰 | 唐文標與一九七○年代台灣鄉土文學論戰
唐文標與《文學季刊》 | 唐文標與人間副刊 | 唐文標與《1984台灣小說選》 | 唐文標與張愛玲

  • 展覽日期:103年11月26日-12月10日
  • 地點:國立清華大學 總圖書館 知識集
  • 撰稿人:劉姵均、王美玉
  • 審訂者:陳建忠教授

唐文標於未發表的手稿〈台灣新文學史導論〉中,直言「台灣自1945年至1985年這40年間「沒有歷史!」認為台灣的歷史,應以抗日勝利後為起始點,強調「台灣應有其新文學史」。並進一步說明,「沒有歷史」的現象,反映出現代資本主義控制了世界發展的共同徵狀,東、西方文化有其各自的文學脈絡及哲學思考背景,無法輕易地彼此套用,因此,台灣文學必須展現其自身歷史。

〈台灣新文學史導論〉以文學作品表現,區分40年的台灣文壇發展,並以1970年作為分水嶺,做了初步的分期。唐文標認為1970年之前的文學作品,基本上延續了十九世紀以來的傳統文學,可視為中國白話文學的延伸,稱為:「自生的文學時代」。1970年之後,則因為報章雜誌的蓬勃發展,作家紛紛與報業合作,形成一種商業化的文學風潮,故將此階段稱為:「新聞報紙式的時代」。

接著,唐文標針對台灣文學的概念,提出以下看法:首先,台灣文學不能一再以追求中國傳統古典文學典範為目標。其次,在文學的內容、文字、形式等方面,不應選擇性的吸收西方文化的意識、思潮與虛無文學。最後,台灣作家若因關懷現實而陷於「民族主義情緒」,對中國當代歷史一味冷感、忽略,則必然使文學被離棄在歷史之後。

1970年代「回歸現實」的浪潮在台灣社會掀起了陣陣漣漪,文學的發展也在此波風潮中展開了新面貌,唐文標〈台灣新文學史導論〉雖未正式發表,然字裡行間,透露出濃厚的現實關懷,其對台灣文學重要性的思考,在今日看來,仍深值省思。

延伸閱讀(館藏連結)

書名/論文名 類型
《台灣文學史綱》 專書
《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年》 專書
《台灣新文學史》 專書
《黑暗之光─美麗島事件至解嚴前的台灣文學》 專書
《簡明台灣文學史》 專書
《鄉土文學論集》 專書
《燃燒的年代:七○年代台灣文學論爭史略》  專書
《文學史如何可能─台灣新文學史論》 專書
《龍族詩刊研究─兼論七○年代台灣現代詩論戰》 碩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