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國憂民一俠者:唐文標先生捐贈文物展暨座談會,時間:2010年1月8日至3月31日,地點: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分館複合閱覽室

他永遠年輕:唐文標與他的文學理想

一九七○年代:轉向現實關懷(陳萬益教授座談內容擷取)

到了一九七○年代,完全不一樣了!這個就是唐文標以及他們的世代,《文學季刊》的這一群前輩作家們,所開展出來的台灣文學的新的起源。這個也是我們在這裡聚集,來緬懷而且期望承繼下來的文學的價值、文學的熱忱。一九七○年代,大家都知道台灣退出了聯合國,說不好聽一點,是被趕出了聯合國。台灣引發了由北美開始引發的,所謂的釣魚台事件,台灣的大學青年第一次自發地集結的上街頭。一九七○年代正是我上研究所的那個年代,唐文標他的視野:以一個在北美,對於台灣現實有更多的理解,對台灣跟中國之間的一些關係,也因為釣魚台事件,與朋友們有更多直接接觸,提供他左翼的,更加的不同的這個思維。他回到台灣來,以一個數學系的客座教授身分,他參與了整個一九七○年代台灣回歸現實,從文學史來看,那個階段叫做「鄉土文學運動」。

這個運動從1973年的現代詩的批判,從關傑明、唐文標甚至於被嚴肅稱呼為所謂的「唐文標事件」的現代詩的一個批判運動,以至於到1976、1977的鄉土文學論戰,這個論戰裡面,余光中拋出了「狼來了!」,把我們現在所謂的唐文標、黃春明、陳映真這些人扣上「工農兵文學」的這種高帽子。我在1977年,鄉土文學論戰那一年,最顛峰的那一年,從大學拿到博士學位,到了淡江大學任教。在座我看到的王津平老師,淡江大學正是所謂的台灣民歌,這些熱血青年朋友所帶動起來的,一個時代的很不一樣的民歌的希望,這個時代也正是跟整個鄉土文學起草是緊密扣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