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國憂民一俠者:唐文標先生捐贈文物展暨座談會,時間:2010年1月8日至3月31日,地點: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分館複合閱覽室

唐文標年表

紀事
1936 生於廣東省開平縣,上有一姐,排行第二。本名謝朝樞。
1942 入廣州培正小學讀書。
1949 隨家遷至香港,入德明中學香港分校。
1951 香港德明中學初中畢業。
1955 香港培英中學高中畢業。入新亞書院(今中文大學)外文系就讀。
1956 隨母移民美國。先入舊金山市立大學修業二年。
1958-60 入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主修數學。其時透過黃用結識楊牧(時楊為大二學生),兩人開始密切通信。唐氏由美來台定居前,最初親切的朋友是曾仲魯和黃用,其後和楊牧時相過從。
1960 一月,在柏克萊完成數學學士學程,獲BA學位。
1961 六月,在伊利諾大學完成數學碩士學程,獲MA學位。
1962 在《現代文學》發表〈伊人散筆〉三篇。
1966 任教於美國加州州立大學沙加緬度分校。與張玉蘭女士結婚。先後認識了鄭清茂、劉大任、郭松棻、李渝、張系國、莊因等友人。
1967 在伊利諾大學完成數學博士學程,獲PhD學位。
1970 六月十五日與郭松棻合編《大風》創刊號。
九月,保釣運動爆發。王曉波於十一月份《中華雜誌》發表〈保衛釣魚台〉,由此台灣輿論界對釣魚台事件已沸騰到極點。美國留學生亦決定發起運動,首先在普林斯頓大學成立「保衛中國領土釣魚台行動委員會」,接著紐約、芝加哥、華府、西雅圖、舊金山、洛杉磯等地的大學相繼成立保釣分會。唐氏參與北美保釣運動,使其文學批判性格強烈,成為日後新詩論戰的焦點。
1971 三月,《龍族詩刊》創刊。
1972 來台任台大數學系客座副教授。
六月,《中外文學》創刊。
關傑明在《中國時報˙人間版》陸續發表〈中國現代詩人的困境〉及〈中國現代詩的幻境〉兩文,首先發難批評現代詩。唐氏以史君美的筆名,於《中外文學》雜誌發表〈先檢討我們自己吧〉響應關傑明,為其批評現代詩的開端。
結識尉天驄、黃春明、高信疆等。
1973 一月,發表〈天國不是我們的—評張曉風的武陵人〉(《中外文學》一卷八期),其後又接連在報章雜誌上發表了〈什麼時代什麼地方什麼人—論傳統詩與現代詩〉(《龍族詩刊》第九期〉、〈詩的沒落—香港台灣新詩的歷史批判〉(《文季》季刊第一期)、〈僵斃的現代詩〉(《中外文學》二卷三期)、〈日之夕矣〉(《中外文學》二卷四期)等文章(後收入《天國不是我們的》一書),震動文壇,顏元叔稱之為“唐文標事件”,並為七十年代後期的台灣鄉土文學論爭種下遠因。
八月,《文季》季刊創刊,但只維持了三期。其左傾路線除因台灣當時受到國際局勢的影響,唐氏亦曾發生相當的作用。他的〈來喜愛鍾理和〉一文刊於《文季》第二期,啟動了對台灣日據時代文學的整理。另一方面批判並企圖擺脫六十年代現代主義的潮流,以建立起「鄉土回歸」的社會性文學。
十二月,《平原極目》(寰宇)出版。
1975 返台任政大數學系客座教授。
1976 以《天國不是我們的》(聯經出版)獲得中山學術獎文藝創作獎。
三月,《夏潮》創刊。唐氏對此一刊物極具影響力,引進西方思想(尤其是左翼人文主義),早期的創辦經費也獲其鼎力支持且積極募款。
與蔣勳共同發表〈洪通與朱銘〉一文(《中國論壇》四月二十五日)。
發表〈快樂就是文化〉、〈有人的所在就有藝術〉等文於《夏潮》,檢視大眾文化所標示出來的資本消費性的文化去向。其所具有的「本土」及「現實」意義,後由蔣勳主編的《雄獅美術》具體呈現。這一路的文化運動也將具有「現實」及「社會」意識的文化概念放到知識份子的層面去討論
結識林俊義。
五月,《張愛玲雜碎》(聯經)出版。
七月,《唐文標碎雜》(遠景)出版。
1977 任政大數學系專任教授,就此長期定居台灣。
三月,《快樂就是文化》(遠行)出版。
四月,《仙人掌》雜誌上發表了王拓〈是「現實主義」文學不是「鄉土文學」〉、銀正雄〈墳地裡哪裡來的鐘聲〉、朱西甯〈回歸何處?如何回歸?〉三篇文章,是為鄉土文學論戰的開端。一九七三年的唐文〈什麼時候什麼地方什麼人〉提示了文學寫誰、為誰寫、怎麼寫的問題,並提高到文學與社會關係的層次來討論,由此開展出批判的現實主義的文學路線。《夏潮》系統掌握了這個方向,因此鄉土文學論戰可視為現代詩論戰的延長。
八月,參加《中國論壇》舉辦的「當前中國文學問題」座談會,這場座談會宣告了鄉土文學全面開戰。
以數學觀點發表了一篇關於GNP的分析:〈人的幸福才是指標〉(《夏潮》二卷六期),反對無目的的經濟成長和利潤至上的價值觀,不同意將利潤和消費放第一位的“經濟學”,藉以批判政府的經濟政策。
1978 與陳忠信訂交。唐氏與南方朔、陳忠信來往密切,被形容為緊密的三角聯盟,並曾企圖建立台北學派,建構台灣的社會分析。
四月,發表〈「第三世界」究竟是什麼?〉一文(《夏潮》四卷三期),標示台灣與第三世界被殖民國家的歷史處境連結起來。此後《夏潮》開闢「第三世界論壇」,把台灣納入第三世界的歷史體系,開出另一條歷史文化的詮釋模式。
參與編譯岩波版《幼獅數學大辭典》(幼獅文化)。
1979 於《夏潮》六卷一期發表〈不知台灣生做什麼樣?林懷民舞薪傳觀後〉,對精英心態提出反省的批判。
七月,得聯合國科技發展組織邀請赴奧地利維也納參加「非官方NGO科學技術發展會議」。
十一月,以筆名謝苔心發表〈革命家呢?還是流寇?--對「林爽文起義」的一些觀察〉上半篇,刊於《美麗島》第四期。
十二月十日,爆發《美麗島》高雄事件。
1980-81 十月,《我永遠年輕》(東大)出版。
與邱守榕女士同赴英國劍橋大學研習數學教育,後因喉部腫瘤開刀,發現罹患鼻咽癌。返台後結婚。
1982 十一月,《張愛玲卷》(遠景)出版。
1983 子宏人出生。
四月,《文季》雙月刊出刊,與郭楓、尉天驄、陳映真、黃春明、蔣勳、王曉波等人同任編輯委員。
擴編《張愛玲雜碎》成《張愛玲研究》(聯經)出版。
1984 五月,《中國古代戲劇史初稿》(聯經)出版。此書在古戲劇的探討中看到舊體統倫理世界中集體救贖的限制,「人要怎樣成為人」、「歷史要怎樣向前行」乃一再出現在其作品中,這是他的「人學」,是他談詩、談武俠……的起點,也是他一切文化批評的基礎。
六月,《唐文標散文集》(時報)出版。
赴港參加第八屆國際電影節,應邀發表演說;結識柯靈。
主編《張愛玲資料大全集》(時報),肯定關博文、孫萬國之協編。
1985 主編《一九八四台灣小說選》(前衛)。
六月十日因鼻咽癌病逝台中榮總,時年四十九歲。遺言:「我的朋友,國家留給你們了。」
八月,《中國古代戲劇史》(中國戲劇)在中國北京出版。
1986 逝世週年,尉天驄編懷念集《燃燒的年代》(帕米爾)出版。
1987 「唐文標紀念講座」於香港浸會學院舉行。各界人士包括戴天、黃繼持、吳清輝、古蒼梧、林年同、卓伯棠及關博文等參加。會上金炳興宣讀唐氏遺作〈台灣新文學史導論〉,講者包括黎活仁〈唐文標早期詩歌中的時間意識〉,尉天驄〈中國文學中的遊民階級〉及黃春明〈小說中的方言〉等。
1995 關博文籌編唐文標逝世十週年紀念集《我永遠年輕》(三聯)在北京印行。

參考資料:

  • 《我永遠年輕》,北京:三聯書店,1995。
  • 「唐文標專輯」,《新地》12期,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