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國憂民一俠者:唐文標先生捐贈文物展暨座談會,時間:2010年1月8日至3月31日,地點: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分館複合閱覽室

唐文標與一九七O年代台灣鄉土文學運動主題展

唐文標與其現代詩創作 | 唐文標與現代詩論戰 | 唐文標與一九七○年代台灣鄉土文學論戰
唐文標與《文學季刊》 | 唐文標與人間副刊 | 唐文標與《1984台灣小說選》 | 唐文標與張愛玲

  • 展覽日期:103年11月26日-12月10日
  • 地點:國立清華大學 總圖書館 知識集
  • 撰稿人:王美玉
  • 審訂者:陳建忠教授

1970年保釣運動爆發,在美國留學的台港留學生紛紛發起運動,唐文標參與北美保釣運動,逐漸形成其關懷視角。1972年,關傑明與唐文標先後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中外文學》陸續發表文章,引發一連串現代詩的論戰,又稱「關唐事件」,可謂一九七○年代台灣鄉土文學論戰的先導,此次論戰醞釀了日後關懷台灣本土社會現實、鄉土的力量。隨著在台灣長期定居,唐文標以質量、形式豐富的論著,具體而多樣的社會實踐,表現其左翼精神與關懷,希望透過本次展覽,呈現唐文標在一九七○年代台灣鄉土文學運動時期的活動軌跡。

「唐文標與一九七○年代台灣鄉土文學運動」,展出內容分為七項子題,透過精選典藏品搭配文字說明,以唐文標的個人學思轉變、行動實踐為主軸,投射當時社會、文化的面貌。「唐文標現代詩創作」展出早期創作,窺見其年少早慧的細膩心靈,而後在「唐文標與現代詩論戰」、「一九七○年代台灣鄉土文學論戰」中,分別展出手稿〈反「生命的連續」〉、〈台灣新文學史導論〉,其「關懷社會現實」的文藝美學傾向,以及強調台灣特性的主張,於字裡行間一覽無遺,反映唐文標的左翼視野,在未解嚴的年代,更顯其直言、前衛的作風。後續透過剪報、照片、書信與手稿等類型多元的典藏品,呈現「唐文標與《文學季刊》」、「唐文標與「人間副刊」」、「唐文標與《1984台灣小說選》」三項子題,在照片影像中,尋找往昔光陰,看見一個年代的人文風采,唐文標於同仁雜誌、主流媒體、書籍出版的資助、發表與編輯,具不同程度的社會實踐,積極參與台灣文化場域並與之對話。最末「唐文標與張愛玲」,展出孫萬國致唐文標的親筆信件,提供側面的角度,使參觀者藉以想像當時兩人蒐集張愛玲資料的過程。唐文標對張愛玲的評論,在當時引起不同意見者的反彈,回顧過往,爭議或許已落幕,但唐文標為張愛玲研究奠定了基礎的研究框架,影響仍延續至今,其價值與意義亦無法忽略。

本次展覽,除展出具代表性的實體文物之外,輔以輸出圖文說明,另外延伸展出相關主題圖書、影音館藏,並連結「唐文標數位資料館」網站,透過多種媒材與形式,一覽唐文標的文字創作、評論發表與照片、影音,並重溫一個深富人文理想的時代。

延伸閱讀(館藏連結)

專書/論文 類型
《天國不是我們的》 專書
《中國古代戲劇史》 專書
《我永遠年輕》 專書
《1984台灣小說選》 專書
《張愛玲卷》 專書
《回首我們的時代》 專書
《唐文標的生平及其在戰後臺灣文學的地位》 碩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