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學術研究
的第一步

背景圖為1978年12月簡上仁帶著陳達從高雄搭國光號上台北。

田野調查、深入訪談,是學術研究不可或缺的過程。立定發揚台灣音樂文化為志業之後,簡上仁積極展開本土音樂資料的搜集及田調訪談工作。他的田調訪談對象,主要有台灣童謠創作者、傳統老藝人及台灣歌曲創作者等。

台灣兒歌的主要訪談對象有施福珍、林福裕及張炫文等老師。施福珍是台灣童謠的老園丁,從1960年代開始,以傳統唸詞及自創歌詞,依「語言音樂化、音樂語言化」的理念,寫下四百餘首台語兒歌,其精神令人効法。

傳統老藝人的田調,雖包括原住民、福佬及客家等三個系統,但以福佬系為主。最具代表性的老藝人為陳達。陳達是恆春的民謠瑰寶,未受過正規的教育,一生清苦。歌唱時,能以其智能,根據當下的人、事、時、地、物,即興唱出扣人心弦的歌曲。其原始細膩的唱腔,質樸而扣人心弦;真實豐富而又帶有人生哲理的唱詞,令人拍案叫絕,是台灣絕妙的民間文學。簡上仁和陳達的長期相處,二人發展出「亦師亦友」的深厚情感。陳達的唱詞與唱腔,深深影響著簡上仁,成為他創作歌曲的養分。此外,宜蘭的民歌及歌舞小戲的前輩林榮春、歌仔戲老藝人陳旺叢、汐止的說唱國寶藝人楊秀卿與楊再興夫婦等,都是讓簡上仁受益良多的民間藝人。

簡上仁(左)與施福珍(右)合影。
簡上仁(左)與施福珍(右)合影。。
簡上仁(右)採訪宜蘭民間藝人林榮春(左)。
簡上仁(右)採訪宜蘭民間藝人林榮春(左)。

在台灣創作歌謠老作家方面,簡上仁曾探訪的作家包括有:作詞方面,有〈望春風〉的李臨秋、〈雨夜花〉的周添旺、〈農村曲〉的陳達儒、〈望你早歸〉的黄仲鑫及〈暗淡的月〉的葉俊麟等;作曲方面,有〈白牡丹〉的陳秋霖、〈阮不知啦〉的吳成家、〈春花望露〉的江中清、〈杯底不可飼金魚〉的呂泉生、〈孤戀花〉的楊三郎、〈安平追想曲〉的許石、〈關仔嶺之戀〉的吳晉淮及〈淡水暮色〉的洪一峰等。這些詞曲作家的訪談,有助於簡上仁對台灣歌謠史的串聯與建構。

對台灣各時代音樂人物及歌謠、說唱、歌舞小戲、戲曲等各類型音樂資料的搜集及採訪,這些不僅有助於簡上仁對台灣音樂文化的論述與佐證,對其創作也有極深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