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鯽仔魚欲娶某》
台灣首部台語
兒童音樂劇

《鯽仔魚欲娶某》演出劇照。
《鯽仔魚欲娶某》演出劇照。

從1978年積極致力台灣鄉土音樂文化工作以來,在台語兒歌方面,簡上仁總覺得必須與舞蹈結合,甚至再加上故事,發展成兒童音樂劇,這樣才算完成台語兒童歌樂的完整架構。

1997年,簡上仁以傳統唸謠〈鯽仔魚欲娶某〉為創作的原始材料,開始著手進行整理、編寫故事及創作詞曲。1998年底,在台北市社教館演出台灣兒童歌唱小劇《鯽仔魚欲娶某》;這次演出的規模不大,只可算是兒童音樂劇的雛形。到了2003年,簡上仁再度激起興致,積極構思劇情、設計場景,將童謠世界裡的水族、昆蟲及一些台灣的寶貝動物(如:黑熊、鮭魚、白鷺鷥等)擬人化成為劇中人物,然後結合台灣的文化特性及人文價值。經過11年的累積和努力,反覆校修劇本、創作18首歌曲,並編寫整齣劇的背景音樂,才彙整成這部首齣台語兒童音樂劇《鯽仔魚欲娶某》。到了2015年,終於在嘉義縣政府文化局及表演藝術中心的支持下,於2015年10月17日及18日在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演藝廳首演二場。

《鯽仔魚欲娶某》兒童音樂劇的四大特色

一、以台灣本土的兒童故事為題材

故事的題材,簡上仁企圖找回台灣自己的文化自主性,以台灣的傳統唸謠為素材來衍創故事;精神建立在台灣人的價值觀和人文思維上;角色都是本土動物的擬人化。

二、應用台灣文學的概念和技法

劇本充份應用台灣民間文學的基本概念和技法,如:傳統詩體「四句聯」;創謠中常見的「押韻」和富節奏感的「長短句」;及童謠中的獨特技法:「連珠式」、「數序式」及「急口令」等。

三、應用台灣本土音樂元素譜曲

在音樂創作方面,完全應用台灣的音樂元素,並發揚與延展。本土音樂的調式、音樂組合、習慣音型、節奏及音程等,自然融合並呈現在整齣劇中,洋溢著濃郁的鄉土音樂芬芳與特質。

四、以本土母語為主要演出語言

堅持以本土母語作為演出語言,希望讓每一位指導的老師、受訓的學生、演出的演員、欣賞的觀眾,都能體認到母語對形塑藝術文化風格的重要性。

2018年《鯽仔魚欲娶某》音樂故事書講唱活動宣傳海報。
2018年《鯽仔魚欲娶某》音樂故事書講唱活動宣傳海報。
2018年出版的《鯽仔魚欲娶某》音樂故事書封面。
2018年出版的《鯽仔魚欲娶某》音樂故事書封面。
畫家李金霞,以《鯽仔魚欲娶某》兒童音樂劇為藍本,畫了23幅作品。
畫家李金霞,以《鯽仔魚欲娶某》兒童音樂劇為藍本,畫了23幅作品。
李金霞的《鯽仔魚欲娶某》畫作之一-鯽仔魚庄。
李金霞的《鯽仔魚欲娶某》畫作之一-鯽仔魚庄。

總之,透過此音樂劇的表演,可讓孩子們認識台灣文學的氣質、做人處事的道理,以及台語的奧妙,並從音樂中感知台灣鄉土音樂的獨特風格與精神,進而更認識台灣文化與自身所生長的這塊土地。

2017年,簡上仁將此劇的發展過程、劇本及歌謠等,彙編成兒童音樂故事書(附演出CD),並於2018年出版發行,以音樂故事書的方式繼續推廣音樂劇中的歌謠與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