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思二:邏輯的左腦、藝術的右腦?
人類的大腦總共有兩個半球,由胼胝體連結來傳遞資訊。左腦控制右半身的知覺,而右腦則負責控制左半身的知覺,使人類可以協調地做所有事情。而這樣的「合作關係」再加上1960年代的實驗結果才會讓眾人有「理性的左腦、感性的右腦」這樣的錯覺。

1960年代的癲癇專家為了解決癲癇病患特定腦區過度放電,進而影響腦部其他區域,所以切斷癲癇病患連接左右腦的胼胝體,在當時是一個蔚為風潮的手術方式。羅傑.斯佩里(Roger Sperry)和麥可.加桑尼加(Michael Gazzaniga)兩位科學家發現到切斷胼胝體之後癲癇的情況改善許多,同時腦功能也並未因為這項手術而有太大的損傷,而開始研究「裂腦」(也就是斷開來的腦半球)的運作方式。在實驗過程中他們發現因為語言中樞在左腦,所以當物品擺放在病人的右視野,病人可以明確說出物品的名稱;然而當把物品放置在左視野,病人卻無法將名稱說出口。

更離奇的是:裂腦病人的兩個腦半球出現衝突,有個病人試圖用右手穿褲子,左手卻不斷出手制止。甚至還有病人用左手觸摸自己的太太,右手卻揮出一記右鈎拳打在太太臉上。當時的科學家興奮極了!這就像是大腦中住著兩個靈魂一樣,從裂腦手術中意外發現左右腦有不同處理資訊的方式並由中間的胼胝體連結。斯佩里因此贏得1981年的諾貝爾生醫獎,進而開啟了「腦側化」的研究,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

左腦處理語言、邏輯、右半側的身體活動、右視野視覺

右腦處理書寫、情緒、空間概念、左半側的身體活動、左視野視覺

而這樣的實驗結果也對成為一筆商機,像是「幼兒右腦開發」的學習課程、透過問答得出「你是左腦人還是右腦人」的結論,直接把人格特質歸咎於既定的腦半球等。

但實際上21世紀初科學家通過核磁共振掃描儀對人腦的掃描的實驗發現:給予一般受試者不同的創意課題,有不同的腦區會有明顯的活動,有時是左腦,有時是右腦,甚至小腦、杏仁核都有可能會參與。所以比起將左右腦比喻為各司其職,彼此互補的老夫老妻,大腦的分工單位更應該以細胞做為一個單位,彼此不間斷的交流、整合。

以前面提及的「語言」做為例子,左腦的確控制著語言中樞,但是右腦也控制著語言音律,經由不同腦區之間的資訊交換才能與人正常溝通。儘管的確有些基本運作網路會集中在單一個腦半球,但是只要有胼胝體連接著,左右腦就是一個完整的單位,和睦相處,永遠保持最佳的溝通狀態,不斷地將資訊分開處理、整合,才能形成我們現有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