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腦科學
心靈哲學 vs. 腦科學:經驗、意識暨意識問題
當一個人經驗到自己正在讀一本書時,他會意識到自己與自己的心靈狀態(mental state),這個有關讀書的現象之經驗(experience)與個人對於這個經驗的意識(consciousness),與物理狀態(physical state)有何差別?一本書的物理狀態是因為這本書有其延展性,故在物理的時間與空間佔據了一個特定的點;但是,與這本書有關的意識,卻並不具有如書本這樣的物理特性或狀態;與其說有關這本書的意識佔據了一個時空位置,倒不如說意識有如時空的連續體,充斥著我們的經驗。

心靈狀態就是腦及其相關的神經元狀態(neuronal state)嗎?當一個人正在讀書時,他腦內之神經元必定處在某個神經元狀態,他可以經驗到自己正在讀書的心靈狀態之內容;但是,他能夠以同樣的方式經驗到這個神經元狀態之內容嗎?看來他是無法以經驗心靈狀態之內容的方式來經驗神經元狀態之內容;換言之,一個人能夠意識到的是心靈狀態的內容,而不是神經元狀態的內容。

個人雖然不能夠意識到我腦內的神經元狀態之內容,卻可輕易地意識到自己的心靈狀態之內容;但是,一個人能夠輕易地意識到他朋友的心靈狀態之內容嗎?當他看見他朋友因為嚐一口椰子餅乾而滿臉歡愉時,他能夠意識到對方的心靈狀態之內容-亦即,對方的心理感受-嗎?看來意識他人的心理感受之內容是頗為困難的,因為有可能對方品嚐椰子餅乾的感覺恰好就是自己品嚐巧克力餅乾的感覺呢!

有人可能會建議:當兩人分別在嚐椰子餅乾的當下,利用磁振造影(MRI)來測量腦神經元活動所引發之血液動力的改變狀態之功能表徵(functional representation)是否相同,就可以得知兩人的心裡感受是否相同。這樣的檢測安排,其實只解決了所謂「意識的容易問題」(easy problems of consciousness):透過測量方式以判定兩人的意識之功能表徵是否相同。但是,就如同哲學家內格爾(Thomas Nagel)在他那篇著名的〈作為一隻蝙蝠的感覺會如何?〉(What is It Like to be a Bat?)論文中所指出的:不親自作為一隻蝙蝠,永遠無法感受蝙蝠的主觀感受。內格爾所指出的困境就是日後另一位哲學家查爾莫斯(David Chalmers)所謂的「意識的困難問題」(the hard problem of consciousness):意識之感質(qualia)內容只有個別的主體本人感受得到,他人無從企及得知!而更令人困惑的是「意識生成的問題」:如果心靈狀態如此地不同於腦的神經狀態,後者如何產生前者?

有一種看法是:心靈哲學家主要處理心靈狀態的問題,腦科學家則偏重處理腦神經狀態的問題。實則不然,至少自20世紀中後期開始,心靈哲學家與腦科學家就攜手合作展開了密集的對話與辯論,「意識的容易問題」之所以是容易的,就是這項合作取得重大進展的明證。展望未來,心靈哲學界與腦科學界的共同目標就是思考如何來合力破解「意識的困難問題」與「意識生成的問題」。
文/陳思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