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腦科學
教育 5.0
人腦的演化使人類有別於其他動物,這其中教育型態的變革,乃至於從個人到整體人類聰明智慧的改變,從古至今大致可分為四個時期:

教育1.0:古遠的人類先是發展出高階的語言,藉此能將知識的積累及創新的發明以口耳相傳的方式來教導下一代,這是聲音與聽覺支配知識型態的階段。

教育2.0:人類大約7000年前發明了文字,知識傳遞不再侷限於口耳相傳,文字與書籍使得訊息交換得以跨世代跨地域的積累。這是光影與視覺勝出的年代。

教育3.0:約百年前,知識開始數位化,訊息紀錄更方便,傳遞速度加快。各種運算方式與新興媒介及電腦的開發,刺激著全感官經驗的開發,知識的獲得不再是少數人的特權。

教育4.0:近年來,網路化讓知識積累爆量,所有人都能快速得到所需的大量資訊。當每個人都能快速取得所需的資訊,那我們還需要大學嗎? 大學的組織與建制,乃至於知識經濟的產生及其傳授方式,理當有所變革。

我們可以從1.0至4.0的變化中看到所有的教育改革都是與大腦有關係,所以江安世教授發現到,未來的高等教育並不只能限縮大學內,而是全球化的教育。

首先,他提出了大腦與電腦「雙腦教育」,與電腦的結合並不只限於3C產品的瀏覽與使用。在2020年,Elon Musk在八月發表Neuralink,將動物大腦與電腦連線,使腦機介面正式進入商業化。這樣的腦機介面諭示了未來的發展,人類是可以透過科技運用思想做溝通,同時也可以更加順利的吸收來自網路的知識。Neuralink的發表代表腦科學的重要性,以及衍伸面對未來的科技,我們應如何自處的問題。

而透過新科技以及從腦科學研究衍伸的教育方式,人類可以真正達到因材施教,每個人都可以專注於自己喜愛的事物,找到個人獨特價值,成為自己所熱愛的領域的菁英。而隨著全球化的擴張,資訊交流、傳遞的範圍不再限於同語言地區,而是全世界,也因此促進全球連動,使世界上所有成員的組成跟大腦一樣、如同大腦一般的運作。也因此江安世教授認為面臨人腦的開發以及知識與科技全球化衝擊,台灣的高等教育可以學習人腦的運作模式:鼓勵多樣性與創新力,重點加強特色團隊的專一性,產生群體湧現的社會價值,已具特色的貢獻全面接軌國際高等教育與科學研究的未來。
文/江安世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