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標數位資料館發表會、主題展覽暨座談會
The Lights of an Idealist: the Website Presentation of Monbill Tong
特藏組 王美玉
Shou-shian Liang
「我的故事說完了,我在台灣那一年的故事說完了,其中沒有什麼悲歡離合,沒有什麼離奇曲折,不過是一個普通的公民,學習愛我的社會,愛這個世界的表現而已。我願學我們的朋友們,哪些朋友呢?農友們呈現他們的農產品,工友們展覽他們的工藝品,漁友們的魚,礦友們的煤,我把它收集在一起,請朋友們來指教。」
唐文標,〈大地的回聲〉,《天國不是我們的》,1976
2014年的島嶼並不平靜,公民運動、學生運動與全國性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等翻騰起落,使島嶼人民與之共震,個人的悲歡離合,或曲折或離奇,終究蒼海一粟,時間長河裡匯集無數、無量的微觀記憶與靈魂,共同書寫時代的故事:青年學生以熱情,公民以自覺實踐,學習愛這個社會和世界,與逝世近三十年的唐文標先生遙相呼應……。
2009年唐文標先生的夫人:邱守榕教授,將唐文標先生個人的手稿、書籍、書信、照片等文物,捐贈予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期望啟發後進,回饋台灣的社會、文化、歷史與教學研究。經過後續的實體資料整理、數位化等工作,「唐文標數位資料館」於2014年11月26日正式發表,並由館方致贈唐文標先生家屬數位化、研究成果,同時舉辦「唐文標與一九七○年代鄉土文學運動」主題展覽與「他永遠年輕:唐文標與他的文學理想」座談會。
唐文標數位資料館」以文字簡介、年表、圖片、照片、數位圖檔、後設資料等多種素材,介紹唐文標先生個人生平與作品,提供讀者使用第一手資料,近身觀察唐文標先生之學思養成和生命歷程。另外,收入唐文標先生友人、多位學者和作家座談紀0錄和影音連結,以及豐富的參考資料:專書、期刊、報紙、網站和碩博士論文等研究成果,呈現多元視角之下的唐文標,並延伸文化、社會脈絡,以期見樹又見林。三十年前,唐文標先生懷抱淑世理想,多以文章論述,表現人文理想的追尋,三十年後,在網路全面盤根錯節的現代生活中,「唐文標數位資料館」的發表,期望能與廣泛的公民對話,傳遞理想的火光。
於文學,唐文標先生秉持著對人的關心,強調文學作品應啟發一個社會,表現社會各面向之現實與傳遞關懷,而非一味模仿西方美學,或流於個人夢囈與耽溺。「唐文標與一九七○年代鄉土文學運動」主題展覽,透過專書、手稿、信件、剪報等藏品展示,並輔以專文介紹,呈現唐文標先生的文學軌跡與台灣社會的關係。展覽內容分為七項主題,從其個人的創作歷程,延伸至對於台灣一九六○年代現代詩文壇詩風之批判,進而呈現思考台灣文學史的發展方向,以及其與文學同仁的往來,介入媒體如:同仁雜誌、出版社、主流報刊副刊的相關文化實踐,另外也為張愛玲研究建立起初步的框架。唐文標先生對於台灣文化場域的熱情參與,充分展現了他的理想性,並且廣泛影響日後台灣文學鄉土文學論戰的發展。
「他永遠年輕:唐文標與他的文學理想」座談會,邀請陳萬益教授、向陽教授與談,本校台文所陳建忠所長擔任主持人。一九七○年代的時代氛圍,在老師們的對談間緩慢流淌,彷彿重新返回至過往時光,使現場參與座談的聽眾,無不沉浸其中。陳萬益教授提及整體社會、時代的變遷,強調唐文標先生所象徵的一個時代的理想。昔人雖已遠去,然而對於土地的關懷以及文學的夢想,仍可繼續傳承。透過數位化典藏,傳播給更多的大眾,對於一個大學來說,是最為美好的。向陽老師帶來豐富的投影片,分享他與唐文標先生互動的記憶,使現場聽眾深刻感受唐文標先生提攜後輩青年的無私胸懷、勇於捍衛理想、扶助非主流刊物的大俠風範。陳建忠所長總結:唐文標先生當時所關心的議題,仍然啟發今日的我們,其理想跨越時空,鼓勵我們共同關心創造一個更美好的世界。
2014年每個人在台灣的故事即將寫完,然而,前人理想會繼續燃燒,引領不同世代的青年,一步一步走向有光的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