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小筆記
Reading Notes
中文系 陳俞帆、材料系 劉璦瑜、科管院學士班 熊育生
Yu-fan Chen & Ai-yu Liu & Yu-sheng Xiong
打造良好第二印象--說話是門大藝術
中文系 陳俞帆
書名:劉墉超強說話術
- 作者:劉墉
- 索書號:192.32 875/2 2010
你會說話嗎?你會好好說話嗎?你會說出不得罪人的壞話嗎?你會不會把話說進心窩裡?
話人人會說,技巧各有不同。說話的藝術在現在這個印象社會越來越重要,他人對你產生的第一印象來自外貌,而第二印象就取決於說話的方式,該怎麼在第二印象當中為自己加分,在關鍵時刻說對出正確的話?
學校教我們很多知識與技能,但是卻漏掉了教授我們如何跟別人說話的技巧。你是否像我一樣認為自己不是說話厲害的狠角色,有話直說的個性,常常碰一鼻子的灰,可能導致結束一段友誼、傷害一個潛在的合作機會,甚至嚴重到破壞自己的名聲。然而,想學習卻求助無門。但不需要過度緊張、沒有自信,不如就從現在開始努力吧!近年來,有越來越多教導說話技巧的書籍,不妨找一本適合自己的,開始閱讀。
超強說話術》作者劉墉認為,會不會說話,常在一念之間。一念之間是否懂得退一步想或是毫不考慮脫口而出,往往影響到結局是悲是喜。因此,《超強說話術》列舉了許多生活上的小例子,透過生動的故事和分析,讓讀者了解如何將「壞話好說,狠話柔說,大話小說,笑話冷說,重話輕說,急話緩說,長話短說,虛話實說,廢話少說」,最重要的就是要「把話說到心窩」。因為發生在周遭的小事件,往往都是容易被忽略的,生活中小事情的應對進退,卻能見到大學問,透過簡單的話語回應,觸及心靈的深處。從書中的案例引起讀者共鳴、思考,該如何把最難講的話說得漂亮,將最難表示的心意說清楚!
「了解弱點,尋求方法,對症下藥。」看了一本本說話技巧的書,只不過是尋求改善方法的一環而已,唯有將書中經驗吸收,應用於現實生活,檢討錯誤言論,找到更好地說話方法。這樣才能算是對症下藥。懂得將「說話的藝術」運用在待人處事上,必能進退得宜、如虎添翼。「話說的多或少,不如說的巧」、「多說好話,不如把話說好!」讓我們一起把話說進心坎裡。
奪回你的「食物主權」
材料系 劉璦瑜
書名:糧食戰爭
- 作者:帕特爾 (Patel, Raj)
- 索書號:431.9 8553
最近新聞上時常可見食安危機的風暴,鬧得沸沸揚揚、人心恐慌,到底該如何解決食安問題,使消費者吃得健康,一直是大家所尋求的解答。當初為了要在暑期營隊中舉辦以「全球糧食危機」為主題的模擬聯合國會議,特地挑選《糧食戰爭》一書來研讀。
對於生活當中許多與「食物」相關的現象,人們或許早已司空見慣,但仔細思考後,卻又發覺其極為矛盾。舉例來說:為什麼蘋果的種類有這麼多種,但我們只能在超市看到幾種?美國空運進口的蘋果為什麼會比在地生產的蘋果還便宜?現代人看似擁有更多種類的食物選擇,生產、購買食物也比以前方便,但為什麼現代人反而很難吃出真正的健康?當全球處於飢餓的人數增加的同時,肥胖人數也大幅增加,是什麼原因?為什麼美國的窮人反而比較容易有肥胖以及糖尿病等問題?
《糧食戰爭》一書針對現今的糧食生產體系,以及食品工業做出了詳盡的分析,給予上述問題完整的解析。台灣的食安問題並不如表面所見,只是商人太黑心或是政府把關不周之原因,而是和整個糧食生產體系的權力分配以及驅動力有關。
讓我們從歷史娓娓道來:因為戰爭需求,人類發明了罐頭以及食物防腐技術,促進食品加工業的發展。自二戰後,美國政府扶持戰後工業,透過糧食援助改變其他國家的飲食習慣,打造自己食品企業的忠實顧客。食品步入工業化生產後,在資本主義與全球化的運作下,擁有大量資本的食品公司掌控了整個糧食體系的權力,透過遊說政府的方式制定有利於自己的一套遊戲規則。農民與市場之間再也不是直接的連結,農產品得經過層層的剝削,和各式加工、運輸的過程,才能到消費者手中,而賺來的錢進的是企業的口袋而不是農民的口袋。
近期由於選修「環境與社會」的通識課,在水源社區推廣「綠食育」的概念,和《糧食戰爭》一書頗能相互闡發。食物如何從土地開始,到我們面前的餐桌,是現代人時常忽略的環節。由於食品工業化的緣故,我們逐漸失去了看見食物旅程的能力,土地離我們遙遠,漸漸的我們變成只能從食品背後的「標章」去判斷食物的品質,殊不知這套規則背後牽扯的是企業與政府的權力拉鋸,甚至是官商勾結。
消費者看似擁有自由選擇食物的權利,但卻是現行體制之下「沒有選擇的選擇」。食品企業的出發點只在於「利潤」最大化,食用者的健康從不是企業考量的點。於是,使用各種食品添加物使生產與運輸過程中成本下降、便利性提高,變成食品生產的常態。超商裡琳瑯滿目的食品,也只是幾家大型跨國企業的旗下品牌,消費者自以為擁有選擇的權利,卻陷入了被食品企業掌控飲食型態的泥淖中。
要徹底解決食安風暴,奪回我們的「食物主權」變成刻不容緩的行動。具體的案例有巴西無的農民運動(MST),以及在新竹千甲地區也有實施的「社區支持型農業」(CSA)。透過更加民主的思考與體系運作,將權力逐漸回歸農民與消費者,建立永續健康的糧食供需結構。每個人都能透過支持當地市場、在地產業,減少食物里程的同時,也將跨國企業、大食品公司的枷鎖解開,「選擇」真正的健康。〈糧食戰爭〉一書在分析社會體制所造成的食安問題後,也給予我們扭轉體制的一些線索,而真正的改變,需要由我們自己啟動,在糧食戰爭中收回我們失去已久的「食物主權」。
感官與靈魂在舞步之間疊沓
科管院學士班 熊育生
- 書名:明天是舞會──19世紀巴黎女性的社會史

- 作者:鹿谷茂
- 索書號:876.57 8474-2
「今晚的舞會,正式開始!」
富麗堂皇的交際廳中,吊著一盞盞令人目眩的巨型水晶燈,天花板上眾神群舞的壁畫一覽無遺。地板上有無數雙緞面仕女鞋,以及期待盤旋的蕾絲邊裙帶,緊緻的胸衣明明將酥胸掐擠得喘不過氣,卻又在光線的垂照之下呈現如此粉嫩豐滿的兩道圓弧。然而,在這群佳麗現身以前,精心挑選的香水早已透過迷離醉人的氣息,在空氣中散播絲絲卻入扣的微酲蜜香,勾得靜候許久的男伴內心騷動、發慌。這個時候,亮麗且嬌嬾的女仕方始舒舒緩緩地登場亮相,向場中的男士招展她們細白的柔荑、施捨那飽富憐愛的眼角餘光,同時毫不客氣地接納眾人言語上的讚賞及其內心澎湃不已的崇仰之情。是夜,她們非但要爭取「最華美的貴婦人」之光環,還要追求最極致、熱切的情感,也就是──
「愛情」。
《明天是舞會》是文化雜學大師鹿島茂為了教導學生,蒐集無數資料編寫而成一本關於十九世紀歐洲文化與物質生活的介紹書。藉由法國小說宗師巴爾札克(Honoré de Balzac)的系列作《人間喜劇》中的〈兩個新嫁娘〉為主線,講述當時文化、經濟、宗教、哲學、音樂、醫藥、建築及美學等包羅萬象的詳盡細節。
眾所周知,十九世紀直接與革命畫上等號。由拿破崙揭開了的全新序幕,對男人,尤其是貴族男性們,這是《紅與黑》的年代。然而,對於貴婦人與貴族女性們,這也是一個流行文化與表現藝術突飛猛進的年代,美與愛才是真正的語言,其餘一切皆為下品。
故事中的兩位新嫁娘,分別是出生大貴族的露易絲.修律,以及出生鄉下貴族的莫內.莫康芙。兩人都在家族的考量1,送入了偏遠的女子修道院中學習。如無意外,也將會在此終老,過著不知欽慕、未曾愛戀,在純淨的戒律與神眷下,枯萎而逝。也因此,露易絲陷入了絕望,在衰弱的精神中,耗損了身體,萬不得已之下,修律家族才將她接回巴黎,開始了露易絲美妙、精彩但是短暫的一生;莫內則是嫁給了另一位小貴族,過著平凡但安穩的生活。兩人平日依然保持著書信往來,露易絲總是在信中為莫內介紹著巴黎這個花花世界的華美,與她自身如何轉變為華美的過程。
在巴黎的露易絲,此後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跟隨自己的母親學習所有社交界的禮儀。當露易絲回到修律公爵府後,第一次見到自己的母親修律公爵夫人,深為其所折服:優雅的舉止,端莊柔美的外貌,柔嫩細緻的肌膚……一言一行,都展露出在修道院時期的露易絲所不能想像到的吸引力。至此,時尚的巴黎,開始了。露易絲從頭到腳為母親重新打點2:從帽子的款式、鯨魚鬚束腹、綢緞手套、外出服、居家服、宴會服、室內鞋、舞鞋與外用靴,包括扇子這類小道具運用。品德修養更是鑑定貴婦人與否的重要標準,連一顰一笑都必須有內涵。
當巴黎的幻影越是龐大,時尚傳播業的發展變越是蓬勃,而當時尚傳播業越是發展, 巴黎的幻影也就更形擴大」。這是鹿島茂文中引用《包法利夫人》對所謂「時尚」所下的註解。此時的莫內則是跟隨丈夫夏爾,過著平實樸素的生活。不僅要面對所有主婦的共同問題:柴、米、油、鹽、醬、醋、茶,還要為了新生的嬰兒奔波操勞,內心深望露易絲能完遂她無法成為貴婦人的未竟之志,終其一生華美,並且幸福。
終於,在觥籌交錯、燈紅酒綠的一場場舞會,一位又一位追求者後,露易絲與其中的佼佼者西班牙男爵菲利浦締結連理,在戀愛的激情中,愉快地過著每一天。但男爵菲利浦在婚後數年內撒手人寰,露易絲也因為對情人的誤解與嫉妒陷入重病。在〈兩個新嫁娘〉的文末,莫內及時趕上見到露易斯的最後一面,聽她說出最後的遺言:「婚姻是不可能建築在激情上的,連建築在戀愛上都不可能。」
在愛與被愛中我們的身影交錯, 但當華麗的舞會結束後,等待我們的是平淡的生活還是下一場絢麗的相會?在平淡的生活中又是否有激情的空間?本書看到這,也讓我對這充滿愛與激情的世界著迷不已,但一時的激情又是否能幻化成一生的愛?這是個問題。我也嘗試著在探尋,在辨別著生活中每一段特殊的時刻,那手指傳來的溫度,擁抱的滿足與唇舌之間的柔軟,在這之間併出的花火中,是否有情感的赤焰?在生命的染缸之中,我沾染著他人給我的色彩,使我的生命更加完整。其實了解一個人並不代表什麼,人是會變的,但封存的記憶,是不會過期的罐頭,經得起我們一再回味。
註
- 當時貴族會為了不讓女兒分配遺產,大多將其送入修道院。
- 當時流行文化主要是商品型錄,和附有時尚繪卡的流行報紙傳遞,而筆者和繪者有時會是社交界的貴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