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調查、深入訪談專家和耆老,是學術研究不可或缺的過程。在立定以發揚台灣音樂文化為志業之後,簡上仁積極展開本土音樂資料的蒐集及田調訪談工作。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台灣傳統傳音樂不受重視,老藝人也逐漸凋零,使得實地的查訪工作更加艱難,也更受考驗。
音樂包括歌樂和器樂兩大類,歌樂又有「傳統民謠」與「創作歌曲」之分;而「傳統民謠」正是創作台灣鄉土歌曲及樂器作品的根基。也因此,簡上仁就選擇了傳統民謠及鄉土創作歌曲(含兒童歌謠),作為他主要的研究範圍。
在田調方法方面,簡上仁除了直接訪談之外,更運用雙重音樂能力的互動方式(bi-musicality)與傑出藝人學習,在互動過程中感受老藝人的絕妙技巧,體認他們之所以吸引民眾及對社會產生影響力的道理等。
簡上仁的田野調查訪談對象,主要包括有:台灣兒歌作者、傳統老藝人及鄉土歌曲作家等。在台灣童謠方面,除了仔細蒐集文獻資料,簡上仁設計一式「台灣童謠資料卡」,記載童謠名稱、內容類別、流傳地區(包括受訪者的出生地及年代)、資料來源(包括文獻出處或受訪者大名)及註釋等,以作研究的基本資料。他訪談的主要對象有施福珍、林福裕及張炫文等多位老師,及無數的囝仔歌愛好者。其中,施福珍是台灣童謠的老園丁,從1960年代開始,以「語言音樂化、音樂語言化」的理念,為傳統唸謠及自創歌詞譜寫曲調,一生寫下四百餘首台語兒歌,如〈秀才騎馬弄弄來〉〈點仔膠〉〈羞羞羞〉等都是施老師的傑作,其精神令人敬佩,也值得効法。
在傳統歌樂老藝人的訪談方面,簡上仁雖涉及包括原住民、福佬及客家等三個系統,但以自己所熟稔的福佬系為主。他曾拜訪的老藝人及專家,有恆春民謠的瑰寶陳達、朱丁順等及學者鍾明坤;宜蘭民謠的耆老簡陳阿權、歌舞小調的前輩林春榮、歌仔戲的師傅陳旺叢等;另外,還有戲曲的國寶廖瓊枝、說唱藝術的國寶楊秀卿與楊再興夫婦,及精通各種漢樂器的陳冠華等。其中,對簡上仁影響最為深遠的,就是遊唱詩人陳達了。
陳達,未受過正規的教育,一生清苦,靠著勤奮苦學及天份,成為恆春最具代表性的創作歌手。他歌唱時,能以其智能,根據當下的人、事、時、地、物,即興唱出扣人心弦的歌曲。陳達出神入化的唱腔與質樸細膩的曲調,是不可多得的民族音樂素材;真實豐富又帶有人生哲理的唱詞,令人拍案叫絕,是台灣絕妙的民間文學。簡上仁和陳達的長期相處與互動,二人發展出「亦師亦友」的深厚情感。潛移默化地,陳達的一些技巧和特色,也就轉化成簡上仁寫作歌曲時的養份。
在台灣創作鄉土歌曲作家的部份,簡上仁曾探訪的詞曲作家包括:作詞方面,日治時代有〈望春風〉的李臨秋、〈雨夜花〉的周添旺、〈農村曲〉的陳達儒等;戰後有〈望你早歸〉的黄仲鑫、〈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的王昶雄及〈暗淡的月〉的葉俊麟等。作曲方面,日治時代有〈白牡丹〉的陳秋霖、〈阮不知啦〉的吳成家、〈春花望露〉的江中清等;戰後有〈杯底不可飼金魚〉的呂泉生、〈孤戀花〉的楊三郎、〈安平追想曲〉的許石、〈關仔嶺之戀〉的吳晉准及〈淡水暮色〉的洪一峰等。經由這些詞曲作家的訪談,讓簡上仁對台灣歌曲在不同時代的歌詞特質及音樂風格,有更深的認識;對台灣歌灣發展史的串聯與建構,也有極大的助益。
過去以為台灣鄉土歌謠只有大家耳熟能詳的幾首,經過了不停的實地查訪及採集後,簡上仁發現台灣的鄉土音樂,其實就像一座取之不盡的寶山,愈挖愈多。透過田調與研究的過程,簡上仁鄉土歌謠的發展脈絡更為清晰;對歌謠、說唱、歌舞小戲及戲曲的音樂特性,也更加了解。這些不僅有助於簡上仁對台灣音樂文化的論述與佐證,也累積了他歌曲創作的底蘊,甚至激發出他寫作歌唱劇的靈感,影響至深且巨。
簡上仁的碩、博士論文都是以田調資料為主要素材。他譜曲的〈若是到恆春〉就有恆春民謠的痕跡、〈唱著心內彼條歌〉有陳達常用的習慣音型、〈阿爸的飯包〉有歌仔戲哭調的韻味、〈討海人〉隱含著原住民、福佬及客家的民謠元素。此外,在綠島田調期間所醞釀的愛情歌唱劇《望春的百合》、長期在恆春地區進行查訪時所孕育的文化歌唱劇《行向世界的台灣歌》等。在在都證明了踏實的田野調查是進入學術研究的必備課程,也是從事音樂創作、推廣與發揚工作者相當重的體驗;簡上仁就循著這樣的軌跡,努力不懈地走在本土音樂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