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代代子孫留下永恆的聲音與足跡

早期的民謠靠著口授相傳,缺乏記載和錄音而逐漸流失;近代的研究論述及作品創作,如不出版發行,必將銷聲匿跡。簡上仁認為代代留傳下的音樂文化財產及自已的研究成果與創作,都應設法以文字、符號或錄音等方式予以保存、出版問世,才能產生永恆的價值,成為傳承台灣鄉土音樂香火的素材。以下列示一些他的重要研究著作、音樂創作出版品及研討會與期刊發表論述,供愛好者參考:

研究著作

  1. 1978年《台灣民俗歌謠》,眾文書局。
    與林二共同編寫,是坊間以文字解說和樂譜記載的第一本台灣歌謠專書,介紹傳統民謠的起源與時代背景,也敘說創作歌謠作家的軼聞及作品特色。
  2. 1983年《台灣民謠》,台灣省新聞處。
    分成總論和各論兩篇,闡述民謠的定義、演進、分類及意義;並說明民謠、戲曲、說唱、童歌及民間唸謠等的內涵,及其常用的曲調。
  3. 1988年《台灣音樂之旅》,自立報系。
    分為人物、關懷、論述、歌謠、推展及採集等六大篇,深入淺出地從各個面向,提出從事台灣音樂工作的心得與拙見。
  4. 1991年《台灣福佬系民歌的淵源及發展》,自立報系。
    以〈天烏烏〉、〈丟丟銅仔〉、〈五更鼓〉、〈牛犂歌〉及〈恆春調〉等系列歌曲為例,探究民歌的淵源與發展過程,提出許多福佬民歌是源自原住民曲調的見解。
  5. 1992年《陳冠華的台灣福佬民間音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以民俗音樂國寶陳冠華為對象,介紹他經常演奏的民間器樂曲及他與歌仔戲瑰寶廖瓊枝所演唱的傳統民謠,是一本認識福佬系民間音樂的入門參考書。
  6. 1996年《台灣的囝仔歌》三冊,自立報系。
    依歌詞內容(遊戲、聯想、敘述、趣味、猜謎及搖籃)及字句結構(直敘、連珠、對答、數序及繞口令)兩大部份,敘說台灣兒歌的意涵。
  7. 1998年《老祖先的台灣歌》,漢光文化事業公司。
    深入淺出說明台灣福佬系傳統民謠的定義與特質,並介紹孕育於各地區及使用於歌舞小戲、說唱、戲曲的民謠,更探討台灣民謠的文化意義和價值。
  8. 1999年《台灣鄉土兒歌合唱曲集》,台北縣政府。
    全書共18首,是為了讓台灣兒童合唱團能有本土的合唱曲而寫,也期待此書的出版能吸引更多有心音樂家的投入。
  9. 2001年《台灣福佬語語言聲調與歌曲曲調的關係及創作研究》,眾文書局。
    是國內第一本將音樂學與語言學跨領域研究的專書。以音樂的概念來詮釋語言的聲調,除探討兩者的互動關係,更提出如何應用聲調於歌曲創作的方法。
  10. 2001年《福爾摩沙之美-台灣的傳統音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本書涵蓋台灣原住民、福佬及客家三大語系的傳統音樂,巨細靡遺、分門別類,有系統地探討它們的傳統器樂及歌樂二大部份。基本上,原住民主要是民歌;客家另加上戲曲音樂;福佬則更加上說唱、南北管及祭祀音樂等。
  11. 2009年《綠島民間歌謠》,台東縣政府。
    台灣唯一的一本列有詞譜的綠島歌謠專書,內容除了從歷史、地理和人文特質認識當地歌謠,也分類敘述綠島的傳統民歌、唸謠及童謠,甚至新創的詩歌。
  12. 2010年《Voices of Eternal Spring: A Study of the Hêng-chhun tiāu Song Family and Other Folk Songs of the Hêng-chhun Area, Taiwan.》,英國雪菲爾大學民族音樂學博士學位論文台灣發行版,屏東縣政府。
    除了闡述台灣各語系及恆春民歌的內涵;更以曲調同一根源的《恆春調系列歌曲》:包括〈原住民平埔調〉、〈恆春調〉、〈台東調〉、華台語的〈耕農歌〉、歌仔戲與流行歌的〈三聲無奈哭〉及〈生蚵仔嫂〉等為素材;應用民族音樂學的方法,來探究這一系列歌曲與政治、經濟、歷史、社會、族群和語言等文化現象的互動關係。
  13. 2018年《鯽仔魚欲娶某》音樂故事書,田園樂府。
    是第一齣長篇台語兒童音樂劇的音樂故事書,書中保存著現場的影音CD、呈現完整的故事劇本,也包括所有劇中的詞曲及韻謠資料等。

音樂創作出版品

  1. 1981年《童年的回憶》專輯,洪建全文教基金會。
  2. 1982年《當代鄉土歌謠》曲集,金聲唱片公司。
  3. 1982年《親情與鄉情》曲集,長橋出版公司。
  4. 1982年《拾回失落的聲音》演唱專輯,長橋出版公司。
  5. 1984年《鄉土新聲》曲集作品,四海唱片公司。
  6. 1990《台灣的囝仔歌(1,2,3)》,飛碟唱片公司。
  7. 1994《咱兜》曲作、演唱專輯,飛碟唱片公司。
  8. 2009《故鄉的滋味》曲集,田園樂府。
  9. 2009《寶貝動物歌》兒歌曲集,上揚唱片公司。
  10. 2010《恆春民謠再唱起》製作、演唱集,屏東縣政府。
  11. 2011《來唱囝仔歌1,2,3,4,5,6》,愛智圖書出版公司。
  12. 2014《南台灣的土地之歌》曲集,田園樂府。
  13. 2018《台灣民謠經典再現》,田園樂府。

研討會與期刊發表

  1. 1984年〈台灣民謠與詩歌〉,日本東京參加「第一屆亞洲詩人大會」。
    以台語詩歌與民謠,來詮釋台灣音樂及文學的實質意涵、時代意義及樸實之美。
  2. 1987年〈走出台灣歌謠的前途-以文學提升台灣歌的氣質〉,加拿大Edmomton。
    指出台灣歌謠應朝向「通俗」與「藝術」的平衡發展,走出一條藝術歌曲之路,並相輔相成的發展。
  3. 1994年專題發表〈咱兜,咱的歌〉、〈台灣歌謠傳〉、〈土地的歌〉及〈台灣囝仔歌〉等主題,台灣留美學生會之邀,美國亞特蘭大、德州、愛荷華、威斯康辛等地區十四所大學。
  4. 1999年〈Research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Tones and Folk/Nursery Songs (Hok-lo Language as an Example)〉,「第十四屆國際柯大宜音樂研討會」,匈牙利Kecskemét。
    以台灣童謠〈白鷺鷥〉為例,探討語言性旋律及音樂性旋律的關聯,並闡述兩者在音樂旋結構與情境呈現的互異之處。
  5. 2004年〈Hingcun diau- A Living Tune of Folk Song in Taiwan〉,CHIME第九屆國際民族音樂會議,法國巴黎第七大學。
    以恆春地區的一首源自原住民曲調,所發展出來的〈恆春調〉〈台東調〉〈耕農歌〉〈三聲無奈〉及〈生蚵仔嫂〉等系列歌曲為素材,探討其在不同時代所展現的生命活力及文化現象。
  6. 2005年〈The Reconstruction and Revitalization of Taiwanese Folk Songs(台灣民歌的重建與再生)〉,ICTM第38屆世界民族音樂研討會,英國雪菲爾(Sheffield)大學。
    以台灣民謠為例,分別從歷時性與共時性的角度作觀察,提出維護與發揚民謠之道。
  7. 2006年〈語言聲調和歌曲曲調的互動關係-以台灣福佬語為例〉,第 五屆國際青年學者漢學會議,輔仁大學。
    論及聲調語言的語言聲調,對形成傳統民謠曲調的影響,並深入剖析語言聲調和歌曲曲調的唇齒關係。
  8. 2009年〈台灣民謠發展史的架構〉,以書信方式參與韓國民謠學會年度國 際學術大會。
    此論文的研究範圍,包括原住民、福佬和客家各語系的民謠。旨在從歷史的角度,探討其在各不同時期的發展狀况,以建構出台灣民謠發展史的輪廓。

以上主要是列舉幾個簡上仁參與國際性研討會發表論文的紀錄,他亟盼透過這種管道,讓世界認識台灣音樂文化。此外,簡上仁在各類期刊、報章雜誌所發表的論述,因類別及篇數繁多,恕難一一列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