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理念:
立足本土、放眼國際

每一位藝文創作者,都有自己的創作理念、執著方向和追求目標。簡上仁在鄉土歌曲創作的道路上,也始終有著他自己的想法、堅持與期望。他從成長學習過程中,培養豐實的底蘊;從學術研究過程中,孕育出創作的理論和技巧;從不斷的觀察和省思過程中,立下追尋的方位與標竿。

以下就從幾個面向來認識簡上仁的創作理念和根源:

創作泉源來自鄉土音樂的底蘊

母親深諳台灣鄉土歌謠與民俗文學,從小簡上仁就在母親的教誨與薰陶下,累積不少鄉土歌謠文化的養份。加上簡上仁在傳統社會裏長大,浸潤於南北管、歌仔戲、車鼓及布袋戲等民俗樂音的環境裡,使他在耳濡目染中,吸收不少民俗曲藝的元素。尤其,在立志參與台灣鄉土音樂的維護、創作及發揚工作之後,透過實地的田野調查和學術的研究分析,使簡上仁更奠定了豐厚的鄉土音樂底蘊和內涵。

在他從事歌曲創作時,這些長期累積的鄉土音樂元素,就自然地流露在旋律之中。簡上仁認為這才能延續繼起台灣音樂文化的生命,也才能在國際上樹立台灣音樂的獨特風格。

講究語言聲調與歌曲曲調的諧和一致

簡上仁深知台語,是一種以音調的高低及升降起落來辨定字義的「聲調性語言」。所以,創作歌曲時,他嚴謹要求歌曲曲調和語言聲調的動向,必需諧和一致,如此才能在演唱歌曲時,讓聽者清楚地聽懂歌詞的意涵,進而結合旋律去感受歌曲的情韻。

力求以音樂性旋律來譜出歌詞的情境

畢竟,模仿著語言聲調而生的「語言性旋律」,只能清楚交代歌詞的內容和字義。簡上仁認為,音樂是一種聲音的藝術,要創作一首好的台語歌樂作品,除了要講究歌曲曲調和語言聲調的動向之諧和性外,更要善用音樂藝術的技巧和功能,捕捉歌詞的內容、含義與精神特質,才能創作出具有豐富情感和意境的「音樂性旋律」。

歌曲創作的進程

關於一首歌曲的創作,應先有歌詞或曲調,眾說紛紜。簡上仁主張:應先有詞,才能從歌詞的內容中領悟出意涵,然後據此再譜出詞、曲一體,符合歌詞情境之旋律。當然,在譜曲之前,必須先了解郷土音樂的音樂組織,從中擷取音樂的元素、調式及習慣音型等特色,才可譜出具有鄕土風格的曲調。

2011年09月10日簡上仁於「台灣風創作歌曲研習班」講課。
2011年09月10日簡上仁於「台灣風創作歌曲研習班」講課。

追求既古典又創新的「新古典觀念」

福佬先民渡台之後,就一直有著與土地連結,具有傳統精神與風格的民謠;興起於1930年代的創作歌曲,亦承繼著這個固有的傳統,而流傳至今。可惜,戰後受到日本及西方音樂的衝擊、排擠與影響。如今,台灣創作歌曲的風格,已逐漸遠離了傳統鄉土音樂的靈魂主流與根基。長此下去,台灣創作歌曲將不斷地喪失其原有的本質、精神與風格。

有鑑於此,簡上仁提倡「新古典的創作觀念」:也就是說,在曲調創作方面,除了要追溯傳統,尋回最具原創精神的音樂元素,也要注入新的觀念與技法;在歌詞方面,則應盡力走向現代,反映新時代的生活文化背景。如此,讓傳統與創新之間找到平衡點,以呈現出兼具台灣風格與現代感的新古典之美。

巧妙應用西方的音樂理論和技巧

簡上仁認為台灣是個具有海洋文化特性的海島,容易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尤其,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及與西方音樂的大量輸入,使台灣聽眾的「音樂美學觀」也不斷地調整與提昇。因此,台灣在積極致力扎根鄉土音樂的同時,也必需善用西方音樂理論與技巧,甚至可以選擇適當的外國樂器來伴奏。這才能創造出既有國際觀又有現代美感的鄉土歌曲,也才能滿足現代人的聽覺需求、吸引更廣泛層面的愛好者,同時與世界接軌。

長期以來,簡上仁總是依循著他的創作理念來寫作歌曲,迄今已完成五百餘首。他的歌樂作品不一定都能受到民間大眾的喜愛而流行,但對台灣鄉土音樂的維護和發揚,肯定具有一定的意義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