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鄉土音樂文化的傳承,除了資料保存維護、學術研究、教育扎根及鼓勵創作之外,更需要透過推廣工作來發揚光大,才能落實在人們的生活之中,永垂不朽。
從1980年以來,簡上仁就馬不停蹄地運用:個人講唱、領導樂團演出及應用大眾傳播媒體等三個方式和面向,來從事他的推廣發揚工作。
簡上仁能寫、能唱、能講,他以一把吉他邊說邊唱,從傳統到現代,深入淺出地介紹歌曲的內容與產生緣由,讓觀眾了解歌謠背後所蘊含的文化意涵、歷史背景與風土民情,進而喚起大家重視台灣本土音樂的發展。
簡上仁的講唱方式既生動又活潑,往往能引起觀眾的熱烈反應。四十餘年來,他的足跡遍及國內外。在國內方面,他深入大大小小的社區、校園、公家機關、民間團體與企業組織等,每個月平均有兩場講唱活動,迄今至少已有九百場以上的講唱紀錄,受其影響與啟發的國人不計其數。
國外方面,簡上仁自1987年起,開始應海外台灣人的邀請,赴國外講唱。該年,應台灣留美學生會之邀,在美國亞特蘭大、德州農工、愛荷華、威斯康辛等地區的十四所大學,專題發表《咱兜,咱的歌》、《台灣歌謠傳》、《土地的歌》及《台灣囝仔歌》等主題。
由於簡上仁的講唱,能道出家鄉文化的真情、唱出台灣土地的聲音,頗能觸動台僑的心弦,引起共鳴,也因此邀約不斷。之後的幾年當中,簡上仁陸續應邀至瑞士的日內瓦、紐西蘭的奧克蘭、澳大利亞的雪莉、法國的巴黎及美國的聖地牙哥、洛杉磯,舊金山與紐澤西等地,講唱《台灣民謠的生命力》、《唱出時代的心聲》、《咱的鄉土咱的歌》等主題,讓台灣的僑民感受故鄉的歌謠之美,也讓國際的友人了解台灣音樂的獨特風格和強韌的生命力。
為了推廣與發揚台灣鄉土音樂文化,簡上仁於1983年創辦「田園樂府」樂團,並擔任團長至今。簡上仁希望藉此樂團,提供一個讓樂友們易於走進鄉土音樂園地的管道。成立的當年,樂團從簡上仁的家鄉嘉義大林出發,以《老調與新聲》為主題,展開第一次全台的巡迴演唱,共計16場,獲得熱烈的迴響。爾後,他們陸續以《台灣民歌的故事》、《台灣歌謠組曲》、《土地的歌》、《咱的歌‧咱的故事》、《親情愛情鄉土情》及《在地的歌‧在地的感情》等主題,與省教育廳、文化部及各縣市公私立文化單位合作,從城市到鄉村、從音樂殿堂到野台,演出逾四百餘場之多。
至於田園樂府的樂器編制,簡上仁認為樂器只是一種發出樂音的工具,音樂風格的呈現,主要是在於音樂創作者所使用的音樂元素。台灣是一個海洋文化的國家,應具有國際視野;在使用笛子、胡琴、鑼鼓等鄉土樂器之外,也可選用音色、音質優美的西方樂器,如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及鋼琴等。如此,不但可提升台灣現代鄉土音樂的質感,並能形塑「台灣風格的世界音樂」。
另外,田園樂府的推廣工作雖以表演為主,但也辦理研習活動及出版事務,扮演著音樂扎根與培育人才的任務。他們舉辦「台灣風歌曲創作」及「鄉土歌謠演唱」等研習班,共有七十餘個班次;也出版《台灣囝仔歌》、《南台灣的土地之歌》、《故鄉的滋味》及《台灣民謠經典再現》等台灣歌曲專輯CD。
總之,田園樂府的成立,對於台灣本土音樂與文化的推廣與發揚,確實產生不小的助力與影響。
在科技傳播蓬勃的時代,文化傳承不能不與大眾傳播媒體結合。在這方面,簡上仁一方面製作、主持廣播節目,同時也接受電視訪談及主持節目。
1977年,簡上仁每週一次,應邀至中廣公司的《感性時間》節目,接受廣播名人李季準的訪問,與主持人敘談台灣歌謠與文化等題材,同時也介紹一首自己創作的新歌。這是簡上仁以廣播為媒介,來推廣台灣的音樂文化的開始。簡上仁的創作歌曲:〈正月調〉、〈新年謠〉、〈故鄉戀歌〉、〈搖荖搖〉及〈晟子歌〉等,就是透過這節目傳播開來。
1994年起,簡上仁先是應中廣寶島網陳美枝邀請,在其節目中大放異彩,深受聽眾喜歡。其後,簡上仁受邀親自在該廣播網主持《台灣音樂之旅》節目,從文化性、教育性、理論性、知識性、專業性、娛樂性等六個層面,來闡述台灣音樂文化的內涵,讓聽眾因瞭解進而重視鄉土音樂文化的發展。此節目因內容豐富,節目進行自然而流蜴,於2002年榮獲財團法人廣播電視事業發展基金會所頒發的「非流行音樂主持人金鐘獎」和「非流行音樂節目製作獎」。該節目一直至2007年間,才因電台改組而停播。
2001年7月,簡上仁開始於綠色和平台灣文化廣播電台製作並主持《台灣音樂組曲》節目,內容包括「台灣歌謠的事跡」、「台灣音樂教室」及「台灣音樂文化的回顧與前瞻」等三個單元,偶而會有主題性的專輯。簡上仁希望透過這三個單元,首先讓民眾認識歌謠背後所象徵的歷史、社會及文化的意涵;再者,以童謠為素材,引領聽眾體認台灣兒歌純真、活潑、樸實的特性及教育的意義和功能;甚至,以現階段的音樂文化議題,與大眾分享鄉土音樂文化與土地、社會、政經及風土民情的互動關係。此節目截至2023年為止,已播出1,167集之多,並繼續進行之。
2017年3月,簡上仁又在愛樂電台製作主持《台灣的腳步聲》節目,該電台長期來主要聽眾為西方古典音樂迷。他以優雅質樸的台灣音樂為素材,輔以現場演唱,規劃出不同主題的內容,述說音樂背後所反映的文化特質、社會變遷、政經現象與心情故事,讓聽眾感受這塊土地上代代人們的悲歡歲月、酸甜苦辣,重新感受本土歌謠的豐富性與生命力。
透過廣播,簡上仁不但能讓聽眾在潛移默化中,認識台灣音樂文化的真善美;同時也可從聽眾的反應中,了解來自不同階層的民眾對鄉土音樂的認知情況。廣播媒體的應用,讓簡上仁在鄉土音樂文化的推廣與發展過程,能更順利地走在正確的道路及方向之上。
電視節目是當今最具有視聽效果的大眾傳播工具。1992年,簡上仁應邀在公共電視參與製作並主持《蓬萊鄉土情》及《囝仔歌》兩個節目。前者,是為了響應台灣創作歌曲六十週年紀念,主要在介紹台語創作歌曲從1930年代發軔至1990年代的發展史跡,讓觀眾認識台灣創作歌曲的崛起背景、時代意義、詞曲作家的生平及創作的心路歷程,藉此來喚醒大眾對台灣歌謠的關心與支持。後者,則以兩代之間的劇情故事為藍本,應用台灣兒歌為素材,介紹各色各樣兒歌的內容與特色,以連結上一代與下一代的鄉土音樂文化的香火。
2017年,簡上仁在三立電視台參與撰稿,並和Lulu共同主持《魔法列車DoReMi》節目。此節目以台灣兒歌及故事為題材,結合Dodo、Rere及Mimi三個布偶,以輕鬆活潑的方式把台語兒歌介紹給現代的小朋友,引導他們進入兒歌世界,感受台灣音樂之美。此節目因兼具知識性、文化性、教育性和趣味性,當年入圍第52屆電視金鐘獎「兒童節目主持人獎」。
2018年9日,簡上仁在民視「台灣學堂」主持《福爾摩沙音樂廳》節目。他以每集一主題,自彈自唱為主要形式,輔以田園樂府的演出,敘說台灣鄉土歌謠的產生淵源、詞曲特色、作家軼聞,及其背後所象徵的文化意涵。曲目包括有傳統到現代及他個人的創作,豐富而又多采多姿。從第一集《人、土化和文化》開始,一直到2022年7月因身體狀況而暫停,共播出168集。簡上仁以親切但嚴謹的態度;唱出每個時代的人民心聲,並道出台灣的歷史脈絡與庶民生活,引領觀眾體認台灣民謠的生命力。
如今,每一集的《福爾摩沙音樂廳》節目都已放置於YouTube網路平台,提供觀眾隨時瀏覽,產生綿延不絕的音樂文化傳承效果。值得一提的是,這個節目於2019年,也入圍第54屆電視金鐘獎「自然科學及人文紀實節目主持人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