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文化傳承相當重要的一環,自1980年代開始,簡上仁就努力不懈地從「學校」與「社會」兩個場域,來進行鄉土音樂文化的教育扎根工作。
1990年,簡上仁自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畢業後,就積極找尋進入大學校園授課的機會。簡上仁一直不是專任老師,但他甘之如飴。他認為兼任教師,可以不受專任教師種種規定的約束,反而可在南北各地,於不同學校開設課程,以達到更廣泛的傳承效益。
這些年來,簡上仁陸續在逢甲大學、靜宜大學、台東大學、長庚醫學院、台南大學、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中教育大學、輔仁大學、世新大學、新竹教育大學、交通大學、清華大學與台北藝術大學等十餘所大學的大學部與研究所,開設與台灣音樂文化相關的課程,希望能讓更多學生接觸並認識台灣音樂文化。其中以在清華大學授課的年數最長,自1993年8月至2024年1月,共30年之久。迄今,則仍持續在台北藝術大學開設課程。
簡上仁在各大學開設的課程,在大學部方面主要有:《台灣民謠與文化》、《台灣歌謠發展史》、《台灣兒歌的賞析與創作》、《台灣民間音樂與戲曲》、《台灣歌謠發展史》及《台語文學》等。在研究所方面,則有:《民族音樂學》、《台灣福佬系民歌研究》、《音樂田野調查的理論與實務》、《社會音樂學》、《台灣音樂發展史》、《河洛歌謠研究》、《鄉土音樂與音樂教育專題》、《兒歌研究》、《台灣俗諺歌謠與文化》及《音樂與語言專題研究》等。每一門課程的教材都由簡上仁自行編寫,由於授課方式生動活潑,內容豐富,又具啓發性,頗受學生喜歡和敬重。
上課的過程,簡上仁以深入淺出、邊說邊唱的方式,除了讓學生增長鄉土音樂知識,也現場演唱及鼓勵學生參與,讓學生直接進入鄉土音樂的世界,感受台灣歌謠之美。簡上仁經常鼓勵學生多發言,以清楚學生的學習效益,並視實際需求補充相關知識。此外,有時他也會視情況實施「校外教學」,讓學生直接與民間藝人面對面接觸,體驗庶民生活與藝術文化的密切關係。如此兼顧理論、知識與實務等多層面的教學方法,不但能引起學生的高度興趣,也能傳達正確的音樂文化概念,讓學生更深入了解台灣歌謠的特質。
簡上仁奔波於各大學,目的在於將台灣音樂文化的意義和價值,傳播給不同學校的年輕學子。尤其,他特別選在師資培育及大眾傳播的大學開授課程,希望能將傳承的任務交棒給這些未來在職場上的老師及專業者,讓傳統音樂文化得以在基礎教育和社會教育中生根成長。
2002年,簡上仁榮獲「國立清華大學傑出教學獎」,是清大第一位以兼任身份獲獎的老師,可見其認真的教學態度及紮實的課程內容是深獲好評與肯定的。
簡上仁認為經由「研習活動」,培養社會人才共同參與傳承工作,是維護與發揚台灣鄉土音樂文化,最直接而有效的方法。因此,他除了積極應公私立機關團體之邀,參與研習活動,設計課程,擔任講師;自己也不斷籌辦有規劃、有系統的台灣鄉土歌謠的研習活動與課程。
簡上仁應邀擔任講唱的研習地點,涵蓋台灣的北、中、南及東部各地,講次無數。通常,他會配合邀請單位的需求設計講題:如由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主辦的「新台史研習營」,講題為「台灣歌謠的歷史軌跡」;由國立台灣師大主辦的「鄉土語言種子教師培訓」,主題為「童詩與歌謠創作」及「台灣的說唱」;由司法行政部主辦的「司法人員訓練活動」,講的是「台灣民謠的生命力」與「台灣歌謠與文化」;由台北縣政府主辦的「本土語言教學師資班研習」,主題是「唱童謠學台語聲調」等。此外,簡上仁也應邀在台北市公務人員訓練中心、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國父紀念館、文化基金會、民間團體及全台各級學校等公私立單位的研習活動,講授台灣音樂課程。就因為他的課程內容豐實、授課方式生動,頗受主辦單位的認同,也深獲學員喜愛。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簡上仁認為一首歌的創作,必需具有本土文化特色,才有長久的生命力。因此他秉持著「在地主義」的理念,在台灣各地進行有系统、有規劃的寫作扎根教學計劃,鼓勵當地人以當地的風土民情、歷史事蹟、地理景觀、人物傳奇或心情感受,來創作富有本土風味的歌曲,肯定自己的文化與鄉土。自1997年,他從台東縣立文化中心的「播下音樂的種籽」研習活動出發;尤其是從2009年起,配合「文化部媒合演藝團隊進駐演藝場所合作計畫」,簡上仁在高雄、台南、雲林及嘉義等南台灣各地,依班級程度的難易,開設基礎、初級、中級、高級及精進等「台灣風歌曲創作班」,循序漸進地指導學員創作具有本土風格及在地特色的歌曲。一直到2018年,簡上仁已在各地舉辦近百個班次,培育千餘位創作人才。
透過簡上仁的努力及學員的積極參與,他們從台灣傳統音樂中擷取精髓和元素,創作出具有時代意義與在地特質的作品,為當下社會留下彌足珍貴的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