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征途‧過去與未來
傳承半世紀的淬煉與茁壯
近半世紀…清華一號開啟台灣電動車研發先河。
Past and future
Past and future
毛高文前校長在工學院院長任內,曾積極推動電動車研發。當時他曾說過「電動車最關鍵的元素是電池,需要長期跨領域的整合研究」。當時電動車計畫曾與許多廠商合作,自1974年首度發表自製電動車「清華一號」,開啟了國內電動車研發的先河。
綜觀今日,清大賽車工廠於2023年發表第七代學生方程式賽車,已從電動車進化為全台第一輛無人駕駛的電動賽車。TH03克服了電池的困難,TH06提升驅動器層面的技術,迄今最注重的則是電力系統的整合。團隊研發Q-Racer演算法和速度感測器,將無人駕駛系統整合在可載人的電動賽車上,這無疑是項高難度的挑戰,技術難度絕不亞於2017年當時從汽油賽車轉型為電動賽車。
回顧這半個世紀,清大工學院乘載了許多榮耀,清華廣大校友的支持與向心力,無庸置疑是團隊堅強的後盾。 跨領域的學習與創新思維,始終為清大工學院發展核心,這樣的學習與合作風格,使得「賽車工廠」團隊在電動賽車、無人賽車的研發領域上更加具有前瞻性,也呈現出卓越的跨領域合作能力。
這不是一場遊戲,
這是一場工程競賽
團隊近年來積極推廣學生方程式賽車,目的是讓大家認識這項「工程競賽」,而非過往一般人眼中的耍帥、不務正業…由林昭安教授與王培仁教授所共同指導的「清大賽車工廠」,靠著學長姐們的傳承,從自行設計、研發方程式賽車,進而打造出台灣第一台賽車、電動賽車、四輪驅動車,所需的是整合不同學科的系統工程,每位車手也需完成相關培訓課題與資格考試,而這一切的努力都是為了順利拿到比賽入場券。
埋伏於資格考試後的是更多考驗。因為需預留將賽車空運至歐洲的時間,相比其他歐洲車隊,團隊必須在更短的時間內完成車輛的研發與製造,更不用說每年高昂的運輸運費及製造加工開支帶來的沉重財務負擔。學生方程式賽車所需要投入的不僅僅是努力,更需要資源作為支撐,一路以來支持車隊的產業界夥伴,也讓團隊得突破重重難關,讓夢想不再只是夢想!
見證茁壯
如夢的十年間,九台賽車的誕生,見證成長的步伐。
清大賽車工廠自2015年成立迄今,已打造九輛學生方程式賽車,歷經了十年的磨練與經驗。團隊自詡為全台經驗豐富的學生方程式團隊之一,將自身定位為專業的學生方程式車隊。團隊深信在這趟旅程中,所有遇到的困難與考驗都能化作養分,為未來的旅途鋪路。
回首十年,學生方程式賽車在台灣的興起讓人倍感欣慰,清大賽車工廠堅持在國外競賽上維持高度競爭力,從最初的日本賽再到勇闖歐洲,參與克羅埃西亞賽、捷克賽,更在歐洲系列賽強度最高的德國賽事中,首次感受到了讓臺灣在國際舞台上發光發熱的激動與喜悅。
期許未來能有更多人認同、支持這項競賽,也期望未來能網羅更多懷抱相同夢想的成員加入車隊,大家攜手盡情發揮所學,讓所有懷抱夢想的人都不必再流浪,也讓世界看見台灣的閃亮。2025年清大賽車工廠的團隊目標,是提升車輛穩定性、帶著新研發的零部件、完成無人自駕系統,讓世界隊看見來自台灣的-「清大賽車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