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征途‧技術的創新與改革
轉向與懸吊設計的革新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reform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reform
TH04在轉向方面縮短了輪軸距離,從方向盤傳遞到轉向機的傳動軸需要更大的角度,因此傳動方式從原本的萬向軸改為傘齒輪箱(圖一)。另外,轉向柱的材質也從原先的鈦合金改為碳纖維,不僅能夠減輕整體重量,也能藉由碳纖維較佳的剛性,減少轉向扭矩對機構造成的形變。至於懸吊設計,前懸吊採用了拉桿(Pull rod)的機構 (圖二),使整個系統在相對較低的位置,雖然調整車輛設定時較不方便,但能夠降低重心、減小車輛運動時的負載轉移、提升車子的性能表現並節省車內空間。
後懸吊設計採用roll-heave suspension的方式(圖三),這種懸吊機構由兩組避震器透過特殊的幾何排列,分別控制車輛上下(ride)與側傾(roll)運動。當遇到路面起伏,將左右輪同時抬起時,其中一個避震器會被壓縮,減緩車身上下晃動的問題;當車輛過彎,車身產生側傾現象時,另一個避震器會被壓縮,減小側傾的角度使車輛穩定。雖然roll-heave suspension需要較大的安裝空間,且結構上有較多限制,但此懸吊機構能夠獨立控制車身的兩種運動而不受彼此影響,在調校車輛上能更加自由。
屬於清大賽車工廠的第一個鋁單體殼
「車架的轉型從鋼管到鋁單體殼…」
TH01到TH05車架皆是由「鋼管」焊接而成,但鋼管車架重量較重且扭轉剛性遠不足單體殼,因此研發新一代的單體殼成為重要目標。最初理想上是使用「碳纖維單體殼」,但受限於預算、品質控制等因素,最後把重心轉移至「鋁單體殼」的設計與製造。
單體殼以「I型樑的三明治結構」作為車身的板片,分成上下兩層的蒙皮與中間的低密度芯材,增加整體板片的厚度、連接蒙皮與芯材的膠合層。蒙皮素材選用碳纖維、鋁合金等高楊氏模數的材料,作為抗拉伸的主要材料。芯材則是鋁蜂巢或是發泡填充物,以提高整體結構的剛性,確保板片在受力時,變形量在可接受的範圍內;在製程方面有別於傳統焊接功法,三明治結構更考驗製作時的對位以及固化條件控制,整體來說更具挑戰性。
TH06的單體殼從五代鋼管車的51.2公斤減重至37.5公斤,車架的扭轉剛性也從2050牛頓米/度提升至3327牛頓米/度,與傳統 AISI 4130 鉻鉬鋼管車架相比,鋁單體殼不僅大幅降低車架重量,更提升車架扭轉剛性。而在TH07研發設計上,團隊更是把輕量化發揮到了極致,把重量減至28.5公斤,2025年清大賽車工廠將更進一步減重,推出第一個碳纖維單體殼(CFRP Monocoque)。
空力套件是優化動態表現不可或缺的武器
「空力套件(Aerodynamics)的功能當然不是只有好看…」
團隊在經歷了多個賽季後,發現在全球頂尖的車隊設計流程中,空力套件也是攸關全車表現重要因素之一,故自TH03開始,團隊決心投入「空力套件設計」,希望藉此提升競爭力。在賽車上安裝的前尾翼、底板,作用原理和飛機機翼相似,只不過應用至賽車上是將其上下顛倒,目的是讓賽車行駛撞風時產生「下壓力」,進而讓賽車過彎時能有更大的摩擦力,用更快的速度完成過彎。從TH03至TH08,車隊持續推進空力套件的設計,從最初僅有前尾翼,開始走向以底板為主力設計概念;透過電腦模擬觀察氣流和空力套件在不同條件下的互動及效應;因此,空力套件可說是車體上最耗時的零件之一,除了需要進行3D CAD模型的設計,還需要有CFD電腦流場模擬迭代與分析。
「碳纖維材料」是製作賽車體上最常見的材質之一,較常運用在各種航太、軍用等尖端領域。簡言之,同體積的碳纖維重量只有鋁的一半,但強度可以高達鋼的10倍,所以對於相當重視重量的賽車運動,碳纖維自然就成為了輕量化設計和結構強度的一大要角,空力套件除了強化空氣力學的功能性,對車體外觀的設計美感也有加分的效果。
輕量化的嶄新未來
2024年的重大突破:碳纖單體殼、碳纖輪框
在學生方程式的賽場上,每一公克的重量至關重要,團隊近年的核心目標集中在「如何輕量化」。歐洲賽場上多數隊伍都已使用「碳纖維複合材料」打造車體部件,為能與世界前幾名車隊相抗衡,車隊預計於2025年在實體車上引入「碳纖維單體殼」及「碳纖維輪框」,這也是2024年團隊最為重視的研發項目。
經過前兩年鋁單體殼的研發、製作與實測,團隊決定使用擁有「高強度重量比」及「可彎折布料」雙重特性的複合材料,提升單體殼的剛性與輕量化。與鋁單體殼一樣,碳纖維單體殼也需要通過「三點抗彎測試」、「剪力測試」,以確保結構的強度,成員在決定結構時需花費更多時間嘗試與驗證。
碳纖維單體殼能夠減輕簧上質量,而簧下質量則是透過輪框的減重實行。相較市售框,團隊研發十吋碳纖維輪框能更客製化車輛需求與更極致的減重,取代過去的鋁合金輪框,減少重量、降低輪邊的轉動慣量,藉此提升車輛過彎的性能。碳纖輪框的每層碳纖維的鋪排,需要先使用軟體進行模擬再分析受力,後續也需進行多項安全測試,例如:扭轉、撞擊測試,確保輪框能安全使用。2024年車隊投入這兩大項目的突破,將於2025年帶著全新升級的賽車重返國際舞台。
備註1. three-point bending:用於測試材料韌性和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