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工作
01什麼是考古學
「考古,是一個解謎的學問,要回答千百年前的遠古問題。」
考古學的原意是指研究古代之學,但到了十九世紀,逐漸形成現代考古學,它既是人文學科的領域,也與自然科學密切相關。其任務在於根據古代人類活動和生活所遺留下來的遺物和遺跡,來研究古代人類的社會、文化和歷史。這些遺物和遺跡大都埋沒在地下或淹沒在水中成為遺址,必須透過有系統地調查和發掘,才能加以揭露和研究。因此,田野工作是現代考古學的基礎和特色之一。
和平島遺址空拍照
澎湖七美石器製造場發掘
02考古學與文化資產
為何考古?知道過去,才能放眼未來。
考古學家獲取古代人類歷史和社會文化訊息的主要來源包括器物、工具、住居和宗教建築、墓葬、作坊、垃圾坑等,以及存在於人類生活中的自然物質,經過人為或自然的過程被埋藏在地層中或水面下。這些因具有相關資料和證據而有考古學價值的地點,就是「考古遺址」。因此,考古遺址猶如保存過去人類歷史和文化資料的「檔案庫」。雖然其中的「檔案」內容不一定完備,有些甚至殘破不全,難以辨識;但透過有系統地調查、發掘和科學地分析研究,考古學家仍可試圖解讀和復原這些資料的脈絡和關聯。
和平島遺址出土漳州窯青花瓷(國立故宮博物院攝)
「澎湖1號」沉船發現鹿角群
03清華考古學家
考古工作不只「挖」而已,還要做研究、做保存、做社會教育,這是考古學家的社會責任
1987年,清華大學成立社會人類學研究所,得以將考古學帶到清華來。現在有三位考古學家在清華從事考古學研究與教學。
臧振華教授
臺灣考古學墾拓者 水下文化遺產的保存先驅
臧振華教授是中研院院士、本校侯金堆特聘研究講座教授,兼任人類學研究所所長與水下考古學暨水下文化資產研究中心主任。他的考古學術生涯始於大學參與的田野調查,發現考古實在太好玩了!撤掉轉系申請,投身其中。在哈佛大學攻讀博士時接觸水下考古,回臺後力推水下考古及水下文化資產的發展與保護至今。
邱鴻霖副教授
摸人骨拼貼臺灣史!左鎮人研究 推翻教科書說法
邱鴻霖副教授畢業於日本九州大學,專攻考古學與生物人類學,尤其擅長「骨考古學」,利用生物遺傳學、同位素學等科學分析技術,分析人骨以建構古代人類的樣貌。他的考古研究涵蓋從距今3000年前左鎮人研究,到3、4000年前鵝鑾鼻遺址的貝器加工場。
謝艾倫副教授
從和平島到東南亞  探索臺灣與世界的聯繫
謝艾倫副教授畢業於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是水下考古學暨水下文化資產研究中心副主任。她擅長透過跨學科研究,追尋近代早期以來全球化的過程,尤其關注殖民史與當代社會。她的研究足跡涵蓋多個國家,並主持和平島遺址發掘計畫,進行臺灣水下考古出水遺物的科學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