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列冊沉船
01臺灣列冊水下文化資產的第一艘沉船——「將軍1號」
1987年,澎湖漁民黃加進在望安鄉將軍村的外海捕撈龍蝦時,發現因韋恩颱風波濤沖出的陶瓷片和古沉船,而後黃加進帶著打撈的瓷片去拜訪當時澎湖縣立委陳癸淼,引起廣泛的關注。1995年,國立歷史博物館主持的「澎湖海域古沉船發掘研究計畫」正式啟動,也是臺灣首次由政府機關主導的水下考古計畫。
史博館專案小組、中華民國海下技術協會、工業技術研究院等共組工作團隊,歷時四年進行水下考古調查。根據一枚清代「乾隆通寶」的發現,考古學家們推論「將軍1號」的年代為清代。船長約23-25公尺,寬約8-9公尺,為清代中期福州杉木所建的平底船,形似清初往返日本的貿易船。除錢幣外,還發現陶缽、青花碗、磚瓦片、橄欖核等重要出水遺物,不過由於木質船身保存不易,經考量後,仍將「將軍1號」以「現地保存」為原則,保留在原址
「將軍1號」古沉船模擬圖。圖片出處:國立歷史博物館,《澎湖海域古沉船發掘將軍1號實勘報告書》,1997年,頁132。
陶缽。口徑30公分,高20公分,足徑19.5公分,重4190公克。沉船中發現大中小套疊,故可分大中小三種尺寸,出土時有二件或是三件套裝,大小尺寸稍有不同,可能手製過程十分精確,胎厚薄亦稍有差異,顯示製作時極為快速,且大量製作。器行均為平直口,有唇,圓弧腹向下內收,平底,胎呈紅褐色,部分可見胎中夾砂,燒製溫度不高,氧化焰燒製而成,器內外均光素無紋飾,亦不施釉,是類似瓦器的實用器式。此項陶缽是古物堆居大宗的物品。
「將軍1號」調查
02十九世紀末清朝的國艦國造—廣丙艦
廣丙艦在甲午海戰倖存 卻沒逃過澎湖暗礁而瞬間沉沒 沉船只在分秒瞬間
1887年,清朝在列強的侵襲中,廣東水師向福建馬尾船政局訂購三艘新式穹甲巡洋艦,分別命名為「廣甲艦」、「廣乙艦」與「廣丙艦」,而這也是福建馬尾船政局首次建造的防護巡洋艦。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後,廣丙艦被日軍擄獲並納入日本海軍艦隊。1895年12月21日8時36分,廣丙艦自馬公順承門外出發,11時便在將軍嶼外海觸礁,不幸沉沒。
廣丙艦是一艘鐵脅鐵殼的軍艦,長71.63公尺,寬8.23公尺,吃水深3.96公尺。在沉沒的百年後,殘骸在2010年偶然被發現。當時,中研院水下考古團隊執行計畫出海,根據相關文獻,在將軍嶼外海淺礁處發現廣丙艦殘骸,並進行一系列的水下探查工作。
廣丙艦於2015年正式列冊保護管理,凸顯了考古調查研究的重要意義,不僅是清末戰爭事件的歷史見證遺跡,更呈現清末船舶及武器製作技術的歷史發展。
船用防鼠器。直徑16公分,重148.3公克。圓弧狀,中間有圓孔,有一缺口,邊緣有一焊接點,整體完整,推論為船用纜繩防鼠器
船用照明折射器。長20.6公分,寬7.5公分。三角透明玻璃器殘器,呈透明狀,三角型柱體,推論為船上照明折射之玻璃器
廣丙艦水下調查照片
廣丙艦,圖片來源:福井靜夫,《寫真日本海軍全艦艇史(上篇)》,東京,(株)ベストセラーズ,1998年,編號0347,頁164
03十九世紀末的英國汽輪悲劇——博卡喇號汽輪(S.S. Bokhara)
汽輪遇上秋颱 導致沉船 徒留姑婆嶼上的紀念碑孤獨憑弔
1892年10月8日,定期往來英國及遠東的英國籍博卡喇號汽輪(S.S. Bokhara),自上海出發前往香港,預計繼續南向開往孟買。船上載有許多貨物,包括絲綢、茶葉、銀幣等,以及148名船員和乘客。其中,不僅有婦女及孩童,還有13名香港板球男子代表隊的成員,結束上海舉辦的國際板球比賽返港時,搭上了這艘悲劇汽輪。
10月9日,博卡喇號遭遇颱風,隔天又受到了大浪的侵襲,船身受到極大的損害,最後在晚間11點45分於姑婆嶼觸礁沉沒,僅有23人生還。為紀念這場悲劇,英國政府捐款在姑婆嶼建立一座花崗岩紀念碑。
2009年11月,水下考古團隊再次發現這艘沉船遺址,定期前往調查,發現許多如玻璃製物品、錢幣、石碑等有關十九世紀末貿易史的遺物,藉由博卡喇號船體本身及船舶零件之研究,也可了解1870年代歐洲的造船技術,對於貿易及船舶史都有重大的意義。
幣正面有一老鷹,站立於仙人掌上,展翅張嘴咬著蛇,這是墨西哥的國徽。據傳墨西哥人遷徒時受太陽神指示,假使能看到老鷹站在仙人掌上啄食一條蛇,就能成為族人的永久定居地
幣背面有錐尖狀帽,有「自由(LIBERTAD)」西班牙文字樣,環繞帽子周圍有長短不等的32條尖柱,代表該國有31州及1個邦聯
搭上博卡喇汽輪遇難的香港板球隊,與上海板球隊的留影
博卡喇號汽輪遺址發現的窗框
博卡喇號汽輪。圖片來源:博卡喇號維基百科網站(徵引日期:2021年1月22日)
04沉船幽魂1942—滿星丸與山藤丸
二十世紀前後的澎湖海域不太平靜,尤其在1942年末更是船難頻頻發生,讓許多船隻葬身於此成為水下遺跡。
1920年,山藤丸由加拿大的考夫蘭父子公司所造,後被加拿大國家輪船有限公司買下,命名為加拿大進口號,幾番輾轉易主後,最終由日本山下汽船株式會社買下並更名為山藤丸。二戰期間,日本徵用民間的船隻參與戰爭的後勤工作,山藤丸便是其中之一。不料,1942年10月19日,山藤丸於澎湖六尺礁觸礁沉沒。2010年水下考古團隊下水探勘,發現山藤丸沉船遺址,其船體大多被海洋生物附著,對研究二戰歷史具有重要價值。
另一艘沉船滿星丸,是由日本大阪鐵工所的櫻島工廠建造的運輸船。1942年12月8日,滿星丸於澎湖七美嶼和草鷸間海域遭逢暴風雨並觸礁沉沒,造成一位船員身亡。2011年水下考古調查團隊對疑似滿星丸的沉船進行探勘,發現大量的日式瓷器,由其技術及紋飾推斷年代為大正至昭和時期,驗證了該船的真身與記載相符,是二戰時期日本在澎湖海域戰爭的歷史見證。
2018年山藤丸拉探方線
山藤丸歷史照片。圖片來源│山下汽船株式會社資料庫(徵引日期2014年8月15日)
山藤丸沉船調查
山藤丸出水銅玻圓形窗框。長27公分,寬26公分,重2.5公斤。表面受海水侵蝕影響,呈不規則氧化,玻璃缺損,僅存窗框
山藤丸出水金屬餐叉。長17.9公分,寬2.3公分,重26公克。表面受海水侵蝕影響,呈不規則氧化,一側叉尖腐蝕
05隱沒於太平洋一隅的沉船—「空殼嶼1號」、「綠島1號」與蘇布倫號(S.S. Sobraon)
清代木船「空殼嶼1號」的發現 反映前人橫渡大洋的辛苦與勇氣
「空殼嶼1號」的沉船遺址位在空殼嶼西南方,水深約25至31公尺的斜坡處。2009年發現大量建築用的條磚及甓磚,還有不少以青花瓷為主的陶瓷器和褐釉罐等。根據瓷碗的紋飾推論,該船大約是清代中晚期在臺海兩岸之間往返的木質船。
「綠島1號」傳說當時載滿稻米,數量驚人,讓島上居民三年都吃不完
2011年透過耆老報導發現此艘沉船,水下考古團隊於2013年探勘,發現長約39公尺、木製黃銅包覆的沉船,與十八、十九世紀西方造船方式相似。出水遺物包括數百枚古幣、橄欖種子及中西陶瓷等,推測是一艘往返東北亞的西方貿易船,為了解近代歐亞貿易歷史的重要考古依據。
「鐵坑」傳說:蘇布倫號東引海域遇難 海上救援奇蹟
1901年蘇布倫號首航從上海返航倫敦,載有800頓貨物和70多名乘客,不幸於東引島海域因大霧視線不良而觸礁沉沒,所幸全員獲救。2014年發現該船殘骸,對於研究二十世紀初期的船舶、航運史及貿易史有重要價值。
「綠島1號」沉船水下發現木質船板及銅皮
「空殼嶼1號」沉船水下發現磚瓦分佈
「空殼嶼1號」遺址
蘇布倫號出水遺物-銅爐殘器。長12公分,寬4.6公分,重164.5公克。爐身有細刻龍紋
「空殼嶼1號」出水遺物青花杯蓋。長8.3公分,寬6.5公分,高3.6公分,外足徑3.8公分,重42公克。敞口、斜弧腹、圈足,胎壁潔白細薄,外壁繪滿唐草花卉紋,內側無紋飾,斜圈足,內底畫有青花方章款,為十九世紀福建德化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