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考古紀錄
01海底沉船與海濱遺址的考古紀錄
臺灣地處交通要道,船舶往來頻繁,不僅在陸地上有著豐富的海洋文化和複雜的殖民歷史,海底更蘊藏豐富的水下文化資產,等待著考古團隊的發掘。
從臺灣東岸的八仙洞遺址,到西部的七美島遺址群,再從臺灣北端的基隆和平島遺址,到南端的鵝鑾鼻遺址,這些陸地考古遺跡都呈現出臺灣先民開拓與航海的艱辛歷程。
臺灣東部有廣闊的太平洋,西部有具黑水溝之稱的臺灣海峽,因颱風與戰爭沉沒的船隻眾多,沉船在海水的隔絕與低溫的環境下,形成了「時空膠囊」,在深海中等待被開啟的一天。
在以濱線為界,劃分為水下及陸地的考古之路上,考古學家們得以描繪出不同歷史情境下人類移動與發展的軌跡,沿著軌跡,我們正通向一個寶庫,從海洋追溯我們的起源。
02臺灣考古年代表
03水下文化資產與公眾推廣
水下國家寶藏不再無法可管!發現疑似文化資產時,應維持現場完整性,立即通報!
水下考古學發展不過半個多世紀,但是在文化資產保存、學術研究和觀光效益上的重要性卻日漸受到重視。水面下潛藏大量人類在水上航行或活動的物質遺存,包括沉船和遺棄於水中的器物,還有因水面高度變化或地形的變動而被水淹沒的人類聚落、碼頭、碉堡和其它結構物等。這些人類文化的遺存比起陸地上的文化遺存,其重要性毫不遜色,被稱為「水下文化資產」。
對於社會大眾而言,水下文化資產因為海水的隔閡,而顯得遙遠。為了培養民眾對水下文化資產的認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水下文化遺產公約》、我國的《水下文化資產保存法》和《海洋政策白皮書》都強調了教育與公眾推廣的重要性。
臺灣目前最主要的課題,還是在於讓民眾對於文化資產有感。保存意識的提升、以及對於文化資產的認同,是當前文化資產保存工作最急迫的問題,因此希望能持續透過更多樣的方式,增加民眾對於文化資產的認識與共識。
2020年蔡英文總統參觀和平島考古遺址
2023年清大在澎湖縣望安鄉將軍村舉辦「將軍嶼考古沉船保護教育推廣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