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海濱遺址
01文明曙光─臺灣最早的洞穴獵人:八仙洞的考古發現
八仙洞遺址位於臺東縣長濱鄉三間村水母丁溪南岸的集塊岩(agglomerate)隆起海崖上,在海崖岩壁上有許多被海浪侵蝕出的洞穴。這些海蝕洞穴脫離水面時,便可成為人類或動物棲息的天然居所。
1968年臺灣大學林朝棨教授首先發現了洞穴中存在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層及其下面年代更為古老的紅色土層。同年臺大考古隊在宋文薰教授的領導下展開五次的考古試掘,從潮音、海雷、乾元及崑崙四個洞的底層發現了非常豐富的「先陶文化」,被命名為「長濱文化」(Changpinian)。
直到2008年,臺東縣政府委託臧振華教授執行「臺東縣長濱鄉八仙洞遺址調查研究計畫」,才又開啟八仙洞遺址之調查研究。此計畫從2008年到2015年,發掘出三萬件的文化遺物,證明臺灣從三萬年前開始,已有人類前來居住。此外,從八仙洞遺址也發現了年代在5000至6000年前的先陶文化,及4000至15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及其後至300年以前之鐵器時代文化。
八仙洞發掘工作
八仙洞遺址考古追蹤報導。圖片出處:李慶榮(1969年月16日),考古新發現!臺東掘出舊石器時代竹器 歷經滄桑至少萬年〉,《中國時報》,第二版。
八仙洞遺址近貌。1988年公告為國家一級古蹟,2006年重新指定為國定遺址,2017年重新公告其類別為 「考古遺址」。圖片出處:臺東縣政府文化處提供,國家文化資產網
02文明曙光─臺灣最早的洞穴獵人:八仙洞舊石器文化和先陶文化的內涵
約30000年前,人類首先來到八仙洞,形成了「長濱文化」的早期文化,是臺灣所發現最古老的人類文化。當時人類撿拾河灘或海灘上的礫石打製成為具有砍、切或刮削功能之偏鋒石核器或不定型之石片器,尚未製造陶器。食物來源是狩獵哺乳類與囓齒類等動物,及採集漿果類等植物,但可能較少利用海洋資源。
他們可能以小型遊團的社會形態,居住在洞穴中,持續存在15000年之久。當時地球正處於寒冷的冰河期,而臺灣也受到影響,溫度大約較今日低約5-9度。距今約20000年前,全球海平面較今日低約120公尺,淺海陸棚大都曝露出海面成為陸地(陸橋)。隨著氣候暖化,海水面上升,至距今15000年前以後,原來的陸橋被逐漸上升的海水面所淹沒。
距今約6000到4800年前,另一群人再次來到八仙洞,仍以礫石製作器具,其製造方式與器形,與長濱文化相類似,但是使用較多不定型的石片器,同時已經開始出現磨製的技術,磨光器物的刃部,來增加其鋒利度,也使用磨光的骨角器。另外,他們打製一種圓盤狀器物,用途不明。
八仙洞洞穴形成示意圖
八仙洞無名洞四20000年前之火塘
八仙洞無名洞四出土舊石器(礫石砍器)
03石破天驚─澎湖七美島最早的加工出口區
澎湖群島主要是由玄武岩熔岩流所構成。澎湖的玄武岩可分為棕黃色的粗粒矽質玄武岩及黝黑至灰黑色、質地緻密的鹼性玄武岩,後者常含有由輝石和橄欖石所構成的超基性捕獲岩塊,又稱為橄欖石玄武岩,是澎湖玄武岩的特色。由玄武岩熔岩流凝固所形成之柱狀節理,形成了澎湖極特殊的自然景觀,宛如鬼斧神工,令人讚嘆。
人文方面,玄武岩是澎湖居民生活中最常用的石材,當地人稱之為「烏石」,自宋代以來,無論是民生用品、風水製品、建築材料或宮廟石作,主要都是使用玄武岩所製作。
臧振華教授在澎湖七美島上發現了珍貴的史前時代的玄武岩石器製造場考古遺址群,包括一處製造石器的人類聚落遺址及四處史前石器製造場,暴露大量石器的原料、廢料、成品和製造石器的工具。而這是迄今臺灣發現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石器製造場,完整地呈現一個以島嶼為核心的史前石器生產及貿易的文化與生態體系,舉世罕見。
澎湖七美西北灣石器製造場
七美島4000年前石器製造工序之推演
  • Step1至海岸邊採集玄武岩石料
  • Step2修整石子器成為打擊工具
  • Step3利用大型石子器修整母岩,並取得目的石片
  • Step4以打斷法修整目的石片使成石坯
  • Step5以小型石子器修整石坯刃邊
  • Step6利用砥石磨製石坯
04有貝而來─鵝鑾鼻 令人驚嘆的史前貝器工藝
搶救鵝鑾鼻遺址
穿越台灣4000年國境之南考古揭密
清大考古隊鵝鑾鼻發現具國寶潛力鈴形玉珠
1956年,地質學者林朝棨教授在屏鵝公路拓寬延伸工程中意外發現石板棺,確認為史前考古遺址(原稱鵝鑾鼻遺址),成為恆春半島鵝鑾鼻第一遺址發掘的起點。1966年宋文薰教授進行首次考古發掘,1980年代李光周教授研究調查確立了恆春半島的史前文化層序,可追溯至五千年前舊石器時代晚期延續型文化,並橫跨至新石器時代文化乃至晚近的原住民舊社文化。
2017年鵝鑾鼻公園停車場改建中,意外發現大量陶器、玉石器、貝器、石板棺人骨、動植物生態遺留。墾管處依《文資法》停工,並委託清大人類所李匡悌教授和邱鴻霖副教授,進行搶救考古發掘。此次發掘中出土距今4200至3800年前的51座墓葬,反映出史前社會的價值觀、階級與信仰,更發現大量貝器且各製程產物與加工工具俱全,推測是一處大規模的史前貝器加工場,顯示鵝鑾鼻人群擁有獨特貝器工藝技術,例如夜光蠑螺加工的鑽截技術(Drill cutting)。
這是臺灣目前唯一的史前貝器加工場,同時也是出土海洋生態遺留與漁獵工具最為豐富的史前考古遺址。出土各類貝器(魚鉤、貝錛、貝珠)的類型對史前時代的貝器工藝技術和海洋資源利用的認識提供重要材料,也透露出史前臺灣與大洋洲島嶼族群間密切關係的重要線索。
鵝鑾鼻第一遺址史前人利用夜光蠑螺,製作貝質魚鉤的各製作階段。貝質魚鉤成品(上排最右)及塊料(上排:正面/下排:背面)
鵝鑾鼻第一遺址史前人利用芋螺,製作仿鯊魚牙形貝飾的各階段。牙形貝飾成品(右一)、半成品(右二)及塊料(上排:正面/下排:背面)
鵝鑾鼻第一遺址史前人利用硨磲貝製作貝錛的各階段。貝錛成品(右)、半成品(中)及近矩形塊料(左)(上排:正面/下排:背面)
貝器加工場
清大考古隊員測繪石板棺
05海角福音─和平島西班牙諸聖教堂的發掘
和平島在基隆港的東北方,四百多年前,這裡是臺灣面對世界的第一站。
十七世紀初,荷蘭人和西班牙人分別佔領臺灣西南部和北部海岸地帶。然而,有關荷西拓殖史的研究,以往僅限於文獻檔案,相關的考古學研究十分稀少。
2011年至2013年由鮑曉鷗教授與臧振華教授等人所主持的國科會「從文藝復興到新石器時代─基隆的西班牙城堡及早期南島語族與史前環境」研究計畫,在和平島和一路停車場進行考古試掘,發現了和平島B考古遺址,除了出土史前和近代的文物之外,也出土疑似西班牙人所建諸聖教堂(La Iglesia de Todos los Santos)的一角,北臺灣的大航海時代考古得以進入新的階段。
此後,承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的支持,由臧振華和西班牙考古學家Maria Cruz Berrocal 所帶領的臺灣和西班牙考古團隊,於2014至2016年間年擴大考古發掘範圍。2019年,基隆市政府執行「大基隆歷史場景再現整合計畫」,委託清大臧振華和謝艾倫繼續進行發掘,進一步釐清諸聖教堂的基礎形制,尤其是和平島C考古遺址的新發現,揭露了大航海時代前後島上原住民的文化內涵,甚是可貴。
直至2023年底,出土文物除教堂及結構與墓葬群外,各文化層的發現呈現出和平島自新石器時代至日治時期海洋交易網絡的長時期變遷,為北臺灣的「海之道」留下重要註腳。
和平島C考古遺址出土人獸形玉玦殘件
和平島B考古遺址教堂附屬墓葬出土之金屬十字架殘件。卡拉瓦卡(Caravaca)的十字架,是典型十七世紀在西班牙流行的十字架樣式
和平島B考古遺址出土墓葬群之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