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海底沉船
01率先把考古工作搬到海底!臺灣「水下考古學」的先峰
我國擁有廣闊的海域,蘊藏著豐富且多樣的水下文化遺存,包括一萬多年以前舊石器時代人類的活動遺存、海水面變化所淹沒的海岸聚落遺址,以及自新石器時代至近代人類航海活動的大量沉船及各種物質遺留等。這些遺產不但蘊藏著科學研究的材料和證據,更是珍貴的文化資產,亟需水下考古學的調查、研究,以及維護與保存。
2006年底,文建會為執行國家海洋政策,呼應國際保護水下文化資產潮流,由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擬定「水下考古與文化資產保存發展計畫」,並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臧振華教授組織水下考古隊,執行「澎湖馬公港古沉船調查、發掘及水下文化資產研究、保存科學人才培育計畫」,為我國系統性開展水下考古學研究的開端。
02大海悲歌─永遠無法入港的航行者
2008年,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繼續委託中研院水下考古隊執行「臺灣周邊海域水下文化資產普查計畫」,並利用水下考古調查、科學儀器探測、文獻資料蒐集,及口述歷史訪談等方法,進行調查與研究。迄今,已蒐羅了700多筆有關臺灣周邊海域沉船或水中文化遺留之資料,並進行調查驗證,有20筆已經被辨識為具有文化資產意義的目標物。
其中,8處歷史沉船因具有重要的水下文化資產價值而被文化部依法「列冊管理」,分別是:「將軍1號」、「空殼嶼1號」、「綠島1號」、廣丙艦、博卡喇汽輪、蘇布倫汽輪、山藤丸、滿星丸。
目前相關水下文化資產研究與調查工作仍持續進行中,因此臧振華教授於清大設立「水下考古學暨水下文化資產研究中心」,透過跨領域學習環境,培養水下考古的人才,促進研發與推廣,擴大社會服務及連結。
2023年清大與文化部文資局會同專家學者們,至滿星丸、「空殼嶼1號」進行列冊價值評估
潛水技能精進訓練
潛水技能精進訓練
03臺灣水下沉船
臺灣水下文化資產歷年驗證調查成果,截至2023年經驗證確認之101筆目標物,包含20筆辨識目標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