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校景變遷

  • 草創

  • 1955

    在台建校

    「中美合作研究原子能和平用途協定」簽定,國立清華大學先行在台灣建校,做為發展原子科學研究的基礎,因此清華早期的建設以圍繞著原子爐為中心發展。

  • 1962

    在台建校

    「中美合作研究原子能和平用途協定」簽定,國立清華大學先行在台灣建校,做為發展原子科學研究的基礎,因此清華早期的建設以圍繞著原子爐為中心發展。

    1962鳥瞰圖
    1962鳥瞰圖
    1960年代空拍圖
    1960年代空拍圖
  • 凝聚:水清木華

  • 1965

    住校傳統凝聚師生 完善食衣住行

    學生住校是清華的傳統,1965年大學部招生之後,實行「導師制」,使在艱困大環境下緊鄰而居的清華師生,彼此情感互動更為緊密。隨著系所、人數的擴增,小吃部等食衣住行設施大致底定。

    1969鳥瞰圖
    1969鳥瞰圖
  • 1970

    大禮堂體育館落成 簡潔素白

    在徐賢修校長至張明哲校長時期,興建完成大禮堂、體育館等關乎民生育樂的活動空間,以延續清華重視體育、發展全人教育的傳統。此時期校園建設一些不成文的慣例隱然成形,雖由不同建築師興建校舍,外觀上卻大多偏向簡潔、素白的設計風格,映襯著周圍翠綠的樹林,形成一片綠蔭白屋、水清木華的悠然美景;天際線方面也具一致性,樓房主要朝橫向發展,樓高不超過三層,維持了整體景觀的和諧感。

    大禮堂
  • 1974

    嶄新校門景致 保留至今

    1974年1月,校方委任漢寶德先生設計的校園長期發展規劃及全校等高線圖完成,1976年著名雕刻家楊英風則受張校長之邀,製作〈清大校門及周圍景觀說明書〉,並完成三件雕塑作品留於本校紀念,使清華有了嶄新的校門景致,成為新竹地區南北交通要道上醒目的標誌。

  • 成長:多元繽紛

  • 1982

    高樓建築 突破低矮天際線

    由於師生人數的快速增加,且考量未來與科學園區產業的結合,故毛高文校長上任後,爭取鄰近園區、交大的新校地南校區(舊稱仙宮校區)。此時期維持「保留綠地」方針,並打破樓高不超過三層慣例,逐步往上發展,興建七、八層以上的高樓。而無論建築造型或色系上,都與以往齊整、樸實的「松林白舍」景觀大異其趣,使校園風貌更顯多元繽紛。

    1982年綜二館落成,樓高8層,是清華校內率先明顯突破低矮樓層天際線的建物
    1982年綜二館落成,樓高8層,是清華校內率先明顯突破低矮樓層天際線的建物
  • 1991

    擴大人才培育 徵用南校區

    新校地南校區佔地約16.7公頃,古稱「雞卵面」或「雞蛋面」,為清朝官方劃定的義塚區,故南校區的開闢歷經私有地徵收、無主墓遷葬、生態及考古調查等繁複的過程,耗時15年方始完成。

  • 永續:和諧共生

  • 2000

    永續校園發展 成立專責單位

    2000年後,校園開發重心轉往南校區,如何在開發利用之際,同時兼顧生態維護、人文歷史,成為這時期的主要課題。 2005年校園規劃室成立,校園建設規劃上逐步以減法取代加法,減少人工堆砌成份,保有地形地貌和歷史痕跡,以「永續校園」為未來的校園規劃整體發展定調,強調與歷史人文、生態環境等多元面向的和諧共生。

  • 2008

    慈塘蝴蝶園 創造生態教育場域

    2008年4月揭牌的「慈塘」生態園區,由生科院院長張子文捐資興建,以紀念母恩。池中孕育蜻蜓、蛙類等多樣生態,周遭則為中文系方聖平教授自費,委請專業人士規劃的蝴蝶園,成為一個極富生態教育意義的場域。

    慈塘
    慈塘
  • 2013

    綠景與藝文並存─奕園

    以不砍一樹、少用水泥建築為原則興建的奕園,是致力推廣圍棋運動的沈君山前校長多年的心願,經集合各界力量,2013年6月終告落成啟用。園內除以沈校長墨寶集字而成的奕亭、諸名家題字、重要棋局棋譜及公共藝術外,周遭則為擁有大片草原保留地及豐富的濕地生態園區,為清華增添美麗的新景致。

  • 2014

    新建築與環境平衡

    隨著「學習資源中心─旺宏館」、「學人宿舍」、「綠色低碳能源大樓」、「清華實驗室」與「生醫科學館」等落成啟用,在人為與自然間取得平衡,和諧共生,朝向「永續校園」發展。

  • 蛻變:人與自然的空間美學

  • 2022-

    延續永續共生的核心,清華更將注入美感元素,展開校園空間的美學對話。北校門將要再次蛻變,結合新穎的清華入口廣場與光廊,與市府共同促成「光復路綠門戶計畫」;「君山音樂廳」懷抱對沈君山校長的追思,將大禮堂打造成具國際水準的音樂聆賞空間;南校區青青草原上即將升起當代美學的「宏亮現代美術館」;未來在相思湖及草原旁校園綠意小徑中,也可在樹林環抱中進入「捷英文物館」、「王默人周安儀文學館」的人文世界。透過空間美學,實踐清華跨領域、全方位發展的未來新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