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宏亮現代美術館 模擬圖
不經意的美感相遇
南校區大草原旁即將誕生一座具國際水準的美術館,是本校校友謝宏亮慷慨捐贈,命名為「宏亮現代美術館」。由郭旭原、黃惠美兩位建築師領軍的設計團隊操刀,漂浮的三個盒子建築將在清華實驗室對面的一片綠意中升起,順著緩坡向下,頗具紐約古根漢美術館的高低差趣味。
這座外觀深具未來感的白色系美術館為地上二層、地下一層建築,占地千坪,連結大草坪與森林,是棟綠建築。地下層將規劃為常設展區,一樓有講堂及咖啡廳,二樓則為3塊可結合或分開使用的特展區。外牆為玻璃帷幕,讓綠意與陽光自然簇擁進空間內。室內電梯、樓梯也一併使用透明設計,具科技與穿透感,建築外部未來也將結合藝術學院學生的創作。
美術館也巧妙串起校內幾處公共空間,鄰近寶山路的南校門,與清華實驗室和創新育成大樓對望,在景觀咖啡廳,能望見亦園的公共藝術品「對亦‧對藝」,未來師生也能在此欣賞大草坪的日出日落。
外表包覆著理性取向的清水混凝土及金屬材質,配合穿透式設計讓美術館像是被輕放在草地上的三個盒子。呼應不同高度的草坡,從而延伸出一種能夠對應這塊柔軟草坡的動感,讓建築本身和草原形成一個環境上的對話,也讓美術館形成一個獨立存在的藝術品。
美術館的每個角落,都期盼讓入場者感受與自然的連結。順著設計想像,從大廳入境,穿越樓梯都能持續看到草原;直至屋頂,還藏有一個驚喜,兩位建築師巧妙的設計一片斜面草坡,與南校區的大草原連結。進入草坡,一邊可以看到建築旁的森林,彷彿將草地還給草原,與大地產生關係;一邊也可以看著星星,產生一個與天空對話的空間。
「詩如果寫在紙上,那只是文字而已,詩最重要的,是他要與人相遇,跟一個讀者相遇」這是黃惠美建築師放在心上的一句話,也是對美術館的一個想望。美術館除了美學教育等功能性目的,它還能成為一個生活場域、一個生活空間。例如一樓設計的講堂與咖啡廳延伸而下的坡地,或許可成為一個音樂會、讀書會或朗讀的空間,與人產生多連結。而這樣的相遇,有時候是「不經意的」,從宿舍前往教室,學生不經意地穿過美術館;不同人進入美術館,透過不經意的事產生個人的體驗、個人的想像,才能讓建築物有生命,正是這樣對美感的不期而遇,讓美感教育有淺移默化的效果。
美術館預計於2022年完工,落成後可望成為新竹美感的新地標。未來朝現代、當代藝術方向經營,對準正在進行以及未來趨勢,以活潑、具開創性並能塑造風格為目標,結合視覺藝術為主導,規劃多樣性的主題特展與藝術教育推廣活動,提供同學對當代藝術的認知與參與,提升藝術涵養,培養創造力與美學思辨的能力,並能展現科技與藝術結合的生活美學,開啟未來清大藝術視野,提升學校國際藝術能見度。
未來美術館也作為校園和社區文化藝術生活的核心,增加校園的藝術人文氣氛,發揚大學藝術教育精神。更將期望能跨出校園,善盡與社會的互動及分享,作為國內外各方核心交流平台。
「「我生長的年代物質比較缺乏,但從小學、初中到高中,我的學校對音樂、美術教育非常重視,我想從那時開始,一顆愛好音樂、美術的種子總是在我心裡。」
辛耘企業謝宏亮董事長是清華物理系73級校友,雅好藝術、私人收藏豐富,曾在清華百年校慶時,捐贈法國藝術家羅丹的「沉思者」雕塑,目前坐落在總圖書館側。原先想回家鄉宜蘭建造美術館,但在賀陳弘校長的感召下,決定將這座美術館捐贈清華。有感於現今台灣社會重現實,道德感低落、價值觀扭曲,他認為美好的事物可以淺移默化,感染大家的心靈,隨著君山音樂廳的建造,他期許這座美術館能和君山音樂廳相輝映,豐富人的精神層次,對清華和社會的文化提升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