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背景:清華北校門第三代 模型圖

清華北校門

人文與科技對話的新起點

走入清華印象

2022年清華校園的北校門
2022年清華校園的北校門

位於光復路旁的清華大學校門口,是清華校園的北校門,北校門旁矗立的白色立柱,其上「國立清華大學」的六個大字,一直是很多人入校的第一印象。現今的北校門為1977年配合光復路拓寬而遷移擴建,由雕刻大師楊英風先生設計的校門立柱,迄今已有45年的歷史。

楊英風先生當時的設計理念:「校門造型遠看為一鋼筋水泥立柱,近看則可以發現,實為三片水泥牆平行排列所組成。每片水泥牆上皆有兩道橫飾,俐落大方,整理造型簡單而規矩,符合清華大學理工背景講求規則的特質;但另一方面,水平排列的三片牆,卻隨著觀者觀看的角度移轉,而會產生些許空間變化,使得整件作品在一種水平垂直的數理規則中,又透露出不規則的美感。」可見當時設計寓意之美好。

校門的蛻變1.0→3.0

第一代校門位於目前校門的右邊,進門之後有個圓環及後方一棟兩層樓的白色建築的行政大樓(現改建成化學館),繞過大樓就是大草坪。這個校門沿用了21年到張明哲校長時期。

第二代校門即為如今所見的45年之久的北校門,回憶當時的張明哲校長治校理念之一是美化校園。1976年他敦聘雕刻家楊英風先生協助規劃清華校園景觀,1977年完工。楊英風先生對校園景觀有其意境高深的想法,認為校園景觀適宜單純,近似禪的境界,能讓學生心境安靜,專心向學。他為清華設計新大門,成為清華地標。

如今北校門將要再次蛻變,走入第三代的北校門,仍保留原雕塑大師精粹的立柱,並結合新穎的清華入口廣場與光廊,將代表清華3.0人文與科技交會、文藝復興的起始點。

生態與知識共榮的門戶入口

北校門的改建計畫結合新竹市政府推動「步行城市」一環,與市府共同促成「光復路綠門戶計畫」。以保護大樹健康、建構人文與生態共榮的地景為設計重點,透過無圍牆與綠化、車道加寬、人行步道之安全設計,重現簡潔的天際線組合回應基地生態與清華大學重視基礎科學、理性人文的校園精神。

「光復路綠門戶計畫」模型圖
「光復路綠門戶計畫」模型圖

此次綠門戶計畫,不僅保留了清華人入校重要印象的白色石柱,原入口將以人行為主、汽車為輔。圍牆拆除後,機車停車區搖身一變成為小草地,與北校門廣場、老郵局廣場形成與城市結合的整體都市空間,並加上生活大道設計兩處端點分別指向校內的大草坪與圖書館、以及校外的清大夜市,途經郵局、診所、廣場、客運站與公車站,形成連結師生重要的日常生活路徑。

無圍牆與綠化設計,建構人文與生態共榮的地景
無圍牆與綠化設計,建構人文與生態共榮的地景

入校車道改以老郵局廣場為主要入校車道,可直接進入地下停車場。整體設計以考量人本設計融合於環境之中,使校門周圍的人車行走更加安全、友善,更串連周遭人文環境,回歸自然的融合美學,富含人文與科技的對話,嶄新風貌串連地方一氣呵成,期待成為未來新竹城市新地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