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穿越吧e考據:《紅樓夢》外的曹雪芹

《紅樓夢》之外
曹雪芹還有另一套著述
《廢藝齋集稿》的存在

一部失落了的寶書《廢藝齋集稿》

《廢藝齋集稿》曾於1943年在北平短暫出世,由一個日本骨董商從滿清的舊王府買到這套叢書。有人知道後,想要對書稿內容進行品鑑與摹抄,於是跟骨董商請求出借這套書,期限是一個月。

但是,骨董商開出幾個條件:不許拍照,書籍由他每日帶來,同時要求摹抄者中對廚藝在行的,依照第八卷的食譜做午、晚餐給他吃。

實際摹抄了二十六天後,骨董商突然取回書籍並寄回日本鹿兒島,自此《廢藝齋集稿》杳無音信。

1973年,紅學家吳恩裕在當年摹抄者之一的孔祥澤老先生的協助下,藉由孔老先生的口述與留下來的極小部分摹抄資料,於《文物》發表《廢藝齋集稿》這套世人未知的曹雪芹作品,正式公開曹雪芹還有另一套著述《廢藝齋集稿》的存在。

為了重新梳理關於《廢藝齋集稿》的情事,黃一農教授曾在2019年前往北京數次,專程訪問摹抄者之一的孔祥澤老先生。孔祥澤原本就是一位風箏專家,曾經目睹過曹雪芹佚著《廢藝齋集稿》,自己也保存當時摹抄的數十首風箏畫訣、紮糊訣與序文、附錄殘文等資料。

黃一農教授待在北京進行田野調查的時間,結識在地許多風箏界的耆老,他們不少人都是社會底層的小人物,有些還生活在貧民窟。黃教授沿著這些隱約可尋的線索持續追究,同(2019)年在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發表「曹雪芹《廢藝齋集稿》的證真」,並透過網路轉播的形式向全世界首度公開,當時吸引超過二十八萬人同步觀賞。

孔祥澤所繪的風箏圖樣。
孔祥澤所繪的風箏圖樣。

相關影音

風箏工藝等8冊《廢藝齋集稿》作者確為曹雪芹 黃一農偵破半世紀懸案

曹雪芹也是風箏發燒友

曹雪芹佚著《廢藝齋集稿》共分八冊,分別講述刻印、風箏、編織、製模、織補、印染、園林與烹飪八門技藝。其中第二冊《南鷂北鳶考工志》談風箏的四藝(紮、糊、繪、放),內容詳細記述了製作各式肥燕、瘦燕、比翼燕、雛燕風箏的步驟方法,並附墨線圖、彩圖、歌訣等。

※「鷂子」是中國南方對風箏的稱呼,北方稱為「紙鳶」。

那些你唸不出的
漢字教學

曹雪芹創作的燕子家族

北京原為古燕國,地多燕子。燕子帶來春天的消息,是吉祥之鳥,引起人們製作燕子風箏的靈感。曹雪芹的紮燕風箏家族,則以肥燕喻男,瘦燕比女,比翼燕擬夫妻,半瘦燕象徵青少年,小燕代表小童,雛燕摹擬幼兒。

大觀園裡的人們怎麼放風箏?

(在二寄軒內的書齋)一農靜靜闔上書本。有個風箏突然間砰的一聲打到屋頂上,聽見眾人起鬨:「來放風箏。」

《紅樓夢》第七十回敘及「大夥放風箏」的段落:

丫頭們在聽到要放風箏時,「有搬高凳去的,也有捆剪子股的,也有撥籰子的......又拿了許多各式各樣的送飯的來,頑了一回。」

出處: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七十回 林黛玉重建桃花社 史湘雲偶塡柳絮詞

《紅樓夢》中的大觀園,建築著高高低低的許多樓閣,遮蔽物多。這群年輕主子與丫鬟小廝,如何在障礙空間裡尋求放風箏的樂趣?

首先搬來高凳是為了站在高處好把風箏舉起;接著在竹竿上斜綑一根小木棍,做成剪刀形,以便挑線,稱為「剪子股」,風起時曳動風箏線,即可放飛在天空;「籰子」也稱為「越子」,形如小紡車,即是現在稱的繞線器;「送飯的」屬於高級的風箏施放技巧之一。風箏升空後,將附加物掛在線上,隨風鼓起,沿線而上。有的「送飯的」還可燃放爆竹,或展現「天女散花」的特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