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歷史偵探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我的個性比較特別,敢做很大的突破。我從來沒有受過歷史的訓練,很幸運地,我活了過來。從物理轉天文,這個轉變不太大;從天文轉歷史,轉變則相當大。

《藝術、科學與文化創新》第一講跨越科技與人文的鴻溝

開場至此,可以發覺黃一農教授這輩子滿慣常轉行,從每次轉行的結果論來看,似乎都做了正確的決定。然而,無論結局為何,每次的決斷都是成為一個人的轉捩點的瞬間。

天文學家時期的逸話

黃一農教授回想自己的學習過程著實曲折-那是「人生的第一次轉職,成為看星星的人」的時候的故事。

摘自黃一農教授個人網頁段落:

自小即對浩瀚穹蒼的奧祕,充滿興趣。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物理系攻讀時,遂改唸天文,當時曾以四年多的時間,晨昏日夜,使用位於紐約市區的全世界最小的無線電望遠鏡(直徑1.2公尺)。獲得博士學位後,應聘至麻州大學天文系研究,轉而操作當時全美最大的微波無線電望遠鏡,圓盤直徑14公尺,該天文臺座落在水源保護區內,周圍十數公里,只有野鹿和野狼相伴。曾在冬夜初雪之時,獨自駕吉普車在赴天文臺的路上打滑,幾乎釀成車禍;也曾在大雪之夜,意外被反鎖在天文臺外......但午夜夢迴,終究不悔有此經歷。

留學期間,因為受過全球最好的理工科訓練,對電腦技術十分著迷,時常與各地駭客競逐。黃一農教授也親自設計了一款軟體,它可以追溯上下幾千年來的天象變化。黃教授自信地說:比起一般文科生在電腦的運用能力與設計能力,他更有優勢。

我會成為一個研究學者,是有脈絡可循的。理科轉文科,絕非因為我的文史能力有多出眾,熱情是第一要件。即是我從小對文科的熱情。

黃一農教授談到小時候也喜歡文史,在重視升學主義的年代,眾人均是補習主科,唯獨他在臺北車站的補習班大樓跟從一些耆老學習《莊子》。

當年仍是美軍駐臺時期,在臺北牯嶺街的舊書攤常常可以低價購得一些老外讀過且剛過期的雜誌,於是他開始蒐集內頁的科學新知,「人造衛星、探測火星、月球」都是當年熱門話題,(還沒有版權觀念的年代)將內容重新改寫後投稿《科學月刊》、《拾穗》(僅做英文翻譯)以及其他報刊,一方面賺取稿費也擁有許多藏書。所以黃教授對文史是極感興趣的,或許這些經歷是很重要的因緣。

《科學月刊》3卷12期〈冥王星之謎〉
《科學月刊》5卷6期〈小行星〉
《科學月刊》6卷1期〈土星-最美麗的星體〉
《科學月刊》6卷2期〈天王星〉
《科學月刊》19卷6期〈東漢中平客星-歷史上最早的超新星記載?〉
《科學月刊》29卷6期〈談中文網路文化的發展〉
《拾穗》279期〈太陽風〉
《拾穗》281期〈火星上的季節雨〉
《拾穗》302期〈白蟻社會中的科學〉

史學家時期的逸話

黃一農教授談起後來決定離開科學界投身文科,誠然不是一場大冒險。那是「人生的第二次轉職,成為說故事的人」的時候的事了。

黃教授歸國後回到母校清華大學歷史所進行科技史研究,因為要從事文科研究,需要掌握大量材料,曾有一段時間都泡在圖書館,利用豐富的館藏以自學歷史知識,熟悉到可以憑著記憶直接在架上找到書籍。

當時想做《宋史》研究,有一套稱為《宋會要》的書籍,記載著宋代典章制度與文物故實。黃教授想要探究某個用語在《宋會要》裡的意思,最終窮竟實驗研究的精神,找出這一用語在書中的所有用例,並且徹頭徹尾精讀一遍。

他形容這一過程彷如「解聯立方程式」。

黃教授首先忖度這一用語可能做特定的解釋後,代入其他用例如果同時滿足多個以上,則該用語當做特定解釋的機會就大。他承認雖然用了相當笨拙的方法來推敲用語的意思,卻也驅動自己在短時間內讀懂許多生澀的章節。隨後這些資料經過中央研究院的數位化工程,開發出當今最具規模的中文古籍資料庫之一的「漢籍電子文獻」(包含:明清實錄、二十五史與十三經等)。

為了發揮e時代獲取知識的便利性,避免對地球自然資源的浪費,藉著新書《紅樓夢外:曹雪芹《畫冊》與《廢藝齋集稿》新證》出版之際,一般著書在書末會提供專有名詞的詳細索引,這次黃一農教授延續上一本書《二重奏:紅學與清史的對話》的提案,商請清華大學出版社設計一套全文檢索系統,讓讀者在網上即可對著作內容進行字句的搜尋。※全文檢索功能目前僅限利用於黃一農教授的著書。

同時,新書的稿酬將捐贈公益網站「書格」,並用於推動大數據時代的文科研究。書格自2013年成立以來,致力於分享、推薦有價值且擁有高解析度檔案的古籍善本與藝術作品,迄今已成為華文世界最大的一個自由開放的線上古籍圖書館。

喜歡曹雪芹的心情無處藏匿

百年來,許多學者投入《紅樓夢》的研究,對作者的把握其實相當有限,除了《紅樓夢》,我們對於曹雪芹根本還處於一無所知的境地。過去幾年,黃一農教授全情投入在嘗試論證「紅樓夢外」的文本,也曾替曹雪芹在兩岸三地連辦幾場三百年冥誕的活動。大數據時代,或許出現一些可能性,讓我們重新梳理有關曹雪芹的事情。

喜歡曹雪芹的心情是無處藏匿的,黃一農教授在《紅樓夢外:曹雪芹《畫冊》與《廢藝齋集稿》新證》末卷,以個人創作〈夢欲成真夢亦真〉收尾。有著豐沛情感的黃教授,字句之間充分流露對曹雪芹的孺慕心意,以及現實生活中黃教授珍愛情誼的性情。

摘自黃一農教授《紅樓夢外》〈夢欲成真夢亦真〉段落:

如果將來「付杳冥」之後真有另一個世界等待我們,相信有天我會接到雪芹的〈小詩代簡〉(敦敏曾以此形式邀約久未聯絡的雪芹),用「來看小院春」的名義,邀我與內人攜朋去造訪他卜居的黃葉村(指雪芹歸隱之地)。屆時雪芹應會找幾位至親契友(像敦敏、敦誠兄弟、張宜泉、陳本敬)以及神秘嘉賓脂硯齋,一起「呼酒話舊事」(出自敦敏在養石軒隔院巧遇雪芹所賦詩的詩題)。

依我的急性子,盛會那天大清早應就會出發,因好想見到「身胖、頭廣而色黑」(愛新覺羅裕瑞這麼描述曹雪芹)的曹公。常「酒渴如狂」的雪芹(敦誠這麼描述曹雪芹)當然最可能仍高臥未起,但我希望能先趕到黃葉村必經道路旁的那間唯一的小酒館,並在店外用竹竿挑起一方上書「葛巾居」字樣的酒帘,相信此舉應可攔下素未謀面的敦誠。我想先告訴他,《四松堂集》中的〈佩刀質酒歌〉很動人。

精於烹飪的雪芹,那天應會請曾向他學廚藝的端隽幫忙當下手,並以最特別的佳餚饗客。菜單上想必包括擁有盛名的「老蚌懷珠」(出自〈懋齋記盛的故事〉),此菜是將調味好的雀卵置入鱸魚肚,並在魚身上放嫩筍片等料清蒸,最後再以少許黃酒環澆之。

筵席間另一焦點肯定在酒,我一向很享受與好友們邊喝酒邊暢論古今的感覺,惜因胃食道逆流而無好酒量,但輸人可不能輸陣。故我會力邀好友李家維和蔡能賢一同赴宴以壯聲勢。

對了,我得提醒女兒,記得要提前幫老爸燒一輛自動駕駛的車子到「杳冥」(最好找開冥衣鋪的「風箏于」後人來紮糊,到底于景廉是曹公所收第一個做風箏的徒弟)。

風箏故事裡「有洋蔥」

于景廉是曹雪芹的舊交,早年當兵時傷了一條腿,成了瘸子,窮困潦倒。年關將近,于景廉只得來向老朋友曹雪芹借錢。

此時家道敗落的曹雪芹其境況也不好。于景廉無意間向曹雪芹提及京城的公子哥兒買一隻風箏的錢,足夠他一家生活好幾個月。曹雪芹一向喜歡紮風箏,隨手紮了幾隻風箏給于景廉,讓他帶去賣賣看。

到了除夕那天,于景廉牽著驢,滿載時蔬酒肉,以答謝曹雪芹。原來曹雪芹為他紮糊的風箏竟獲重酬,兩家人歡歡喜喜過了個年。

藉由幫助于景廉這件事,曹雪芹想到怎麼能援助更多「廢疾而無告者」(身體上有殘缺而無處投訴的人),於是將自己紮、繪風箏的心得,編成歌訣,畫成圖譜,寫成《南鷂北鳶考工誌》一書。

相信我和家維、能賢帶去的酒,可讓曹公在「軟飽」(指暢飲,見敦誠的〈佩刀質酒歌〉)之後,會「醉餘奮掃如椽筆」(敦敏在〈題芹圃畫石〉詩中對雪芹的描述)為大家賦詩並題。當然,我們大家也希望能藉機品嚐一下雪芹放在于景廉家的數罈南酒(見敦敏〈瓶湖懋齋記盛〉)。

我是個喜歡做夢的人。
如果有一天離開人世,
我的墓碑上要刻著:
這是一個夢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