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歷史偵探,出場

我是個喜歡做夢的人。如果有一天離開人世,我的墓碑上要刻著:這是一個夢想家。

黃一農教授,1956年出生於金門縣,與家人在八二三炮戰前夕遷居臺北市。是清華大學物理學系77級的畢業生,從小喜歡天文學,曾經擔任過清華大學天文社社長。大學畢業後前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物理系繼續進修。

人生的第一次轉職


成為看星星的人

黃一農教授心中一直以愛因斯坦、李政道與楊振寧等諾貝爾得主為表率,期盼將來能有機會成為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然而哥倫比亞大學物理系規定,必須博士資格考進前三名者,才能選讀理論物理。沒想到造化弄人,跟他同班的第一批中國留美學生考出的高分讓他夢碎,很快也發覺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於是自幼著迷的天文學成為他的替代選擇,得到物理天文學的博士學位之後,旋即應聘至麻州大學天文系從事無線電天文學的研究,並於《自然》(Nature)與《科學》(Science)等權威期刊發表過論文。

人生的第二次轉職


成為說故事的人

1984年正逢母校清華大學成立人文社會學院,李亦園院士在創建人社院之際,希望歷史研究所能夠發展科技史,因為黃一農教授曾在《自然》(Nature)發表論文,引用過中國古代的天象紀錄,於是進入歷史所從事科技史研究。

黃教授曾因不是文科出身,沒有師承背景,而在一開始的教學路上受挫,卻也激發他跨出傳統歷史的新境地。他做學問是沒有邊際的,遂先後成功地進入天文學史、天主教傳華史、明末清初史、術數史、火砲史與海洋探險史等領域,著有《社會天文學史十講》等書,且在50歲以自學的成果獲頒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會科學組院士頭銜。

選擇《紅樓夢》終不悔

我的思維方式或研究方法,跟文科生很不一樣。因為沒有傳統的教育背景,反倒可以不受限,更加放手去做。

契機-與《紅樓夢》的接點

黃一農教授原本是紅學的初學者,卻在研究明清史以及火砲史之際,意外接觸到學界有誤認曹雪芹家族出身的論述,而開始研讀相關材料。過去學界雖出現千篇以上關於《紅樓夢》的碩博士論文,其中關涉考證或版本者,竟只有幾十篇。年輕一代研究者多認為紅學的學術門檻頗高,其中又牽連許多跨領域的知識,再因學界與紅友們先前已進行過鋪天蓋地的資料搜尋,評估在短期內難有重大突破,遂少有人敢貿然進入。

即使如學界巨擘余英時先生也曾說道:「《紅樓夢》簡直是一個碰不得的題目,只要一碰到它,就不可避免地要惹出筆墨官司」,並宣稱從此只願當一個紅學的忠實讀者。

決定以「清史、e考據為主軸,紅學為媒介」一決勝負

黃一農教授留意到史學的研究環境在最近幾年已發生滔天巨變,我們開始擁有前輩學者們從未到過且稱羨的數位環境,他嘗試利用新的文史研究環境與方法,發掘新史料並帶入新視角,在老本行(中外交流史、科技史與術數史)之外,更努力跨界新領域(譜牒學、書畫史、物質文化史),期盼這些新角度能做為e時代歷史考據的範例,提供紅學蛻變或昇華所需的動力。

黃教授也提到:我們很難設想「一個對清代歷史、對曹雪芹生平一無所知的讀者,會對《紅樓夢》的理解把握到什麼程度」。唯有讓傳統與數位相輔相成,以擴大掌握原典的能力與解釋材料的深度,才有可能創造新的局面。在研究的過程中,他也相當積極帶入物質文明的角度,希望能探索過去遭到史學界忽視的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