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紀實時代變遷的軌跡

寫實、不刻意安排的攝影精神,讓黃伯驥無意中紀錄下大臺北的變遷。60-70年代,臺北人口數穩定成長,越加擴張的商業市場也讓臺北逐漸褪去農村景象,邁向都市化社會。

黃伯驥這時期的作品,反覆出現「界線」意象。〈新社區〉指出一條楚河漢界,排排站的新式公寓佔據相片一方,像了無生氣的積木;而那條界線以外才是有生機的社會,矮樹、平房,搖曳尾巴的水牛,和正在推動人力三輪車的車夫,日常的生活著。又或是〈晚歸〉裡的民權東路,直至現在也是臺北重要道路之一,剛開通的民權東路寬敞的橫貫整個畫面,街燈在暮色亮起,此時本該是汽車呼嘯而過,但黃伯驥捕捉到的是一個打赤腳的農村小孩,正要牽著耕田好夥伴回家,顯示此時農業仍是臺北常見的職業,和都市化的臺北並存著。

又或者是拍攝臺北「克難街」一帶,聚集許多眷村,因為新房尚未落成,黃伯驥拍下一個直接在狹窄巷中露天燒飯、圈地養鴨的家庭。陳佳琦評黃伯驥〈陋巷〉,是「直接面對克難的現實生活,但卻不過分暴露貧窮」。對黃伯驥而言,這家人並不是卑微的「夾縫中求生存」,而是以平視的眼光,肯定了他們努力過生活的堅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