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河川洄游生物的守護者

生態廊道發想過程

為了要尋找更適合生長的環境,許多動物都會有遷徙的行為,在水生動物被稱為洄游。想要了解這樣的行為相當不容易,要設計出能夠保護的工程更是困難。
曾晴賢教授研究團隊過去近四十年的時間,在臺灣各地從事各種生態研究,已做出有效的生態廊道,成功地運用在陸蟹生態廊道和魚梯上,讓牠們找到洄游的路。

「讓陸蟹平安過馬路」計畫,獲得帝亞吉歐「Keep walking夢想資助計畫的贊助

「讓陸蟹平安過馬路」計畫,獲得帝亞吉歐「Keep walking夢想資助計畫的贊助

動物遷徙無路可走?生態廊道有沒有必要!?

南臺灣恆春半島的陸蟹物種的多樣性在世界名列前茅,每隻陸蟹的一生,猶如一場真實版的生存遊戲。從五月開始,準備要繁殖的陸蟹媽媽們,會陸續地從平常棲息的森林,邁開長途旅行前往牠們出生的海邊去完成傳宗接代任務。穿越馬路,成功到達海邊的只需將身體浸於海水中,然後鼓動腹部將孵化的幼體釋出「釋幼」,就能卸下滿肚子蟹卵;但有更多陸蟹媽媽淪為車輪下的「蟹餅」。

1988年曾晴賢博士班與黃秉乾院士、李登輝前總統合影
保護陸蟹,請務必減速慢行,禮讓陸蟹先行

讓陸蟹平安過馬路

2016年曾晴賢教授運用生態工法,「讓陸蟹平安過馬路」計畫,在帝亞吉歐「Keep walking夢想資助計畫」的贊助下,帶領清華學生前往屏東的海岸公路,與當地居民和志工,建造陸蟹的生態廊道。

打造三百米蟹道終結路殺蟹餅

如何讓陸蟹平安過馬路?螃蟹怎麼知道你設計涵洞可以讓牠走呢?曾晴賢教授研究團隊透過無線傳輸網路影像系統,記錄下遷徙性陸蟹的數量與遷徙行為。首先在滿州鄉港口村,利用現成海岸公路的排水涵洞結構,在道路兩側架設導引和阻隔雙用途的綠色帆布擋牆,引導陸蟹沿著帆布和攀爬繩進入地下涵洞,平安穿過馬路,順利到海邊繁衍後代。後來又被邀請前往墾丁屏鵝公路的香蕉灣及砂島等地,規劃綠色帆布擋牆以有效終結「路殺蟹餅」。

榮獲「莫拉克風災重建紀念獎章」證書
蟹道完成,抱卵陸蟹利用攀爬繩過地下涵洞
榮獲「莫拉克風災重建紀念獎章」證書
走在導引帆布牆旁的抱卵陸蟹
榮獲「莫拉克風災重建紀念獎章」證書
走在攀爬溝的抱卵陸蟹

期許整合,為永續生態跨出下一步

「做保育的工作不是一日就可以做到完美」,後續仍發現有抱卵陸蟹在帆布牆打轉,或被困涵洞,甚至遭受天敵黃瘋蟻攻擊。
曾晴賢教授發現問題可能出在公路旁的排水溝壁和集水井,都是垂直壁,若能做傾斜改修,或許會讓陸蟹回家的路更順利,但因生態保育需要相關單位多面向的討論,期許能朝向整合資源模式有效解決問題,為永續生態跨出下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