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清華大學選在新竹赤土崎建校,當年梅貽琦校長在地圖上大筆圈下八十九甲「以後有用」的空地,包括由中國石油公司所撥讓及新竹縣政府收購之民地。同年為籌備新竹建校事宜,另購置台北市金華街110號的房舍,作為清華的台北辦事處與梅貽琦校長的寓所。1967年梅校長過世後,清華同學會為紀念梅校長,籌募資金改建為月涵堂,以紀念梅校長對清華和台灣教育的貢獻。
1969年為解決新竹校區校內集會及重要活動,隨著師生人數日漸增加,無適合場地可用的窘境,清華同學會再次發起募款,籌組「清華校友捐建母校大禮堂兼學生活動中心募款委員會」。於1973年4月29日校慶,大禮堂在尚未全部完工的情況下先行啟用。大禮堂與月涵堂皆為早期清華同學會募款興建,是校友熱愛母校、團結齊心、克服困難、展現清華精神的具體成果。是畢業後散居國內外各地校友的核心聚集場地,也是校內外學術與藝文發展的重要場域。
除此之外,1965年落成啟用的百齡堂(2019年改由「水漾餐廳」經營),時逢國父孫中山先生百年冥誕而命名,是早期招待貴賓與舉行重要活動的重要場所。雖非校友募款籌建,但同月涵堂與大禮堂一樣,在早期房舍陸續被拆除或重建、校景與建築不斷改變與擴充中,少數保存迄今的建築物,一起承載許多清華校友的共同記憶與情感連結。如今三堂的功能已隨著校務發展與需求而逐漸改變,對於晚期的清華師生來說也較為生疏。在此,希望藉由月涵堂、大禮堂與百齡堂校史特展,細說清華三堂興建的源起、過程與未來發展,持續編織最日常也最深刻的清華記憶,再創三堂與清華師生歷久彌新的美好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