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Buffering ...

周逸昌先生簡介

周逸昌先生(1948.10.26-2016.3.25),一生擁有劇團藝術總監、製作人、團長、戲劇教育家、社會運動者、電影工作者等多重身份。他出生於台北市古亭地區的小康之家,自幼勤學好讀,就讀台灣大學植物病蟲害學系期間,經常旁聽中文系、哲學系課程,最早參與的社團是「登山社」,稍後創辦「愛樂社」、「視聽社」電影組,展露對藝術人文方面的興趣與熱忱。服完兵役後負笈法國,於法蘭西自由電影學院(CLCF)主修導演及剪接畢業。1983年返台,投入電影拍攝工作與民主化運動。1986年,與黃承晃、張照堂、鍾明德、黃建業、馬汀尼等人共同成立「當代臺北劇場實驗室」,自此深受劇場藝術吸引。

1987年創立「零場121.25實驗劇團」,開啟小劇場與社會運動結合的先聲。繼而在國會完成全面改選、迎來新時代之際,他於板橋創立「江之翠劇場」,不斷吸收本土表演藝術的養分,實驗屬於當代台灣的劇場美學,從而使南管劇場藝術獲得新生。周逸昌先生在劇場藝術所達至的成就,曾獲第五屆台新藝術獎年度大獎肯定,並受到紐約茱莉亞音樂學院、東京紀尾井音樂廳、巴黎巴士底歌劇院等重要場館邀請演出。除此之外,亦投注三十年之心血於淬煉理想的表演語彙與美感形式,發展出「動中定演員訓練法」。可惜在即將完備的最後階段,周逸昌先生於2016年3月赴印尼習藝期間,因心臟宿疾發作,溘然長逝。

大學時代周逸昌(中)與台大登山社社員合影,約1969年,周光儀提供

展覽緣起

本館於周逸昌先生逝世後,透過本校台灣文學研究所石婉舜副教授媒合,聯繫周氏家人、財團法人江之翠文教基金會、及周氏生前劇場、電影、社運、戲曲等各界友人,捐贈周氏身後相關手稿、影像、檔案等多批物件予本館典藏。歷經逾四年的文物整飭、研究和辨識工作,本館提出以「我們有自己的地平線」一語,作為本次周逸昌先生劇場文物捐贈展的展覽核心概念,並將周氏畢生貢獻摘要為「社會參與藝術」、「南管梨園戲傳承」、「創新演出製作」、「跨界與跨文化合作」及「演員身體訓練法」五大展示單元。

「我們有自己的地平線」一語,出自法國人類學者艾茉莉(Allio Fiorella)對周氏的口述回憶。艾茉莉是在戒嚴時期1983年來台學習中文時結識周逸昌,當時這位年輕的法國研究生所認知到的台灣,只是國共內戰下國民黨政權最後保有的寸土之地,但在她認識周逸昌後,周氏所說出的這句話卻讓她深刻地體認到:原來這座島上還有人民在追尋自己的視野、自己的歷史!這句話不僅反映出周氏對台灣這塊土地的認同,亦是日後周氏從台灣本土出發、逐步形塑出具有當代台灣特色戲劇新美學過程的最佳寫照。期待能夠透過本展的策劃,關照其戲劇美學思想的實踐軌跡,並持續繪測屬於台灣劇場及表演藝術的主體視野。

活動資訊

  • 《幽遠寂滅 喧嘩人間》新書發表暨紀錄片放映會

  • 主持人:蕭菊貞(圖書館副館長)
  • 與談人:石婉舜(台文所副教授、新書總編輯/上卷主編)
        安原良(新書下卷主編)
        吳耀東(紀錄片導演)
  • 時 間:110年10月07日(四)下午 2:00-5:00
  • 地 點:總圖書館1F清沙龍

活動記錄

  • 梨園戲夢:周逸昌先生示範的藝術之道

  • 主講人:林雅嵐(台北藝術大學舞蹈系助理教授)
  • 主持人:石婉舜(台文所副教授)
  • 時 間:110年11月10日(三)下午3:30-5:30
  • 地 點:總圖書館3F紅氣球

活動記錄

  • 「跨境的人文視野與在地關懷:從周逸昌先生的藝術實踐談起」座談會

  • 引  言  人:石婉舜教授(台文所副教授)羅仕龍教授(中文系副教授)
  • 與會貴賓:安原良(周逸昌紀念專書共同主編、通識中心講師)
         陳瑞樺教授(社會所副教授)
         張瑋琦教授(環文系副教授)
  • 時  間:110年11月19日(五)晚上7:00-9:00
  • 地  點:總圖書館1F清沙龍

誌謝

感謝以下各單位及個人,除了提供相關文物外,也協助本館特藏組辨識及整理資料(按筆畫順序排列):

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在地實驗 ET@T、江之翠劇場、南薰閣、紀實影像工作室、財團法人江之翠文教基金會、國立清華大學藝術中心、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教務處教學資源組、惠中布衣文創工作室、窮劇場

石婉舜、安原良、朱麗娟、吳欣霏、周光儀、周逸銘、周筱雯、邱萬興、孫人先、徐智城、張晏菖、莊珮瑤、郭珍弟、陳佳雯、陳梅毛、黃叔屏、黃明川、葉欣嵐、溫明儀、廖于濘、劉振祥、劉綺文、鄭竹梅、謝三泰、魏美慧、竇奕博

  • 主辦單位: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
  • 協辦單位:財團法人江之翠文教基金會、王默人周安儀文學講座
  • 諮詢顧問:石婉舜
  • 共同策展人:賴品蓉
  • 工作人員:王筱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