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贈記事

捐贈緣由 | 捐贈者致詞

捐贈者致詞

陳校長、僑務委員會賴專門委員、中華民國高棉歸僑協會林理事長、中華民國越柬寮歸僑協會吳執行長、中華信義神學院俞院長、各位親朋好友、各位媒體朋友、清華的老師和同學們、各位貴賓,非常感謝各位來參加並見證這場捐贈儀式!也見證國立清華大學將要邁入的一塊全新的學術領域。

細說從頭

不知道這應該算是一種機緣?還是一種錯亂?居然有那麼大數量、那麼多種類的中南半島文物,透過那麼簡單的商業模式,像蘿蔔青菜一般地輸入到台灣來。

在我自1998年開始接觸,2010年止的十多年來,保守估計,起碼有超過五萬件,甚至接近十萬件,可以被列為文物等級的物件,在我的眼前經過,最終這些物件幾乎全部都消化在台灣龐大收藏族群的胃納量中了。其中只有兩千多件被我留下來(註1)。而其實在1998年之前的四、五年,這些東西的輸入,就已經開始了。

在越戰、高棉內戰,越南入侵高棉,及中越戰爭全面結束以後,中南半島戰區,究竟埋藏了多少地雷和未爆彈,可能永遠都給不出一個確實的數字。

戰後中南半島各參戰國,為了經濟復甦、百姓生活回歸正常,掃雷及未爆彈清除,就成為一件非常棘手,卻又不得不做的工作。在這項幾乎是全國啟動,探勘儀器輔助的清除工作全面展開之下,一些主要是金屬材質,也附帶有少量礦物材質的埋藏文物,就一起曝光了。

為什麼沒有搶救挖掘?對於當時要面對百廢待舉、專業人力短缺、行政經費拮据的當地政府,這顯然不是我們該問的問題。講到這裡,我倒是想要請教在場的考古專業方面的老師,那些被地雷或未爆彈混入的埋藏文物,考古挖掘工作,究竟要怎麼進行?

以前我都認為是農業和基礎建設開發,才會連帶讓埋藏文物出土,這當然是原因之一。但掃雷和未爆彈清除,應該是更積極的引發行為,這是我參考了高棉文物專家Dr.Emma Bunker的著作才了解的(註2)。

2000年6月我到越南那次的參觀行程,在越南中部的會安,一間古宅的住家式古董店,進門客廳擺了一座小玻璃櫃,裡面陳設了不到十件的青銅戒指,和大小銅鈴等物件,還有一件半殘的銀片錘鍱占婆式佛像,越南老闆說這都是他用金屬探測器在美山遺址找到的,面對這些感興趣的物件,當時的心情是滿複雜的,一方面考量在別人的土地上,為了表示對別人文化遺產歸屬的尊重,又不想出境時惹麻煩,所以最後都沒有買。不過後來我在大台北地區還是收到了一些類似的物件。

淵源來歷

中南半島的占婆文化,扶南─真臘文化,都接受了印度文化的影響。跟中國文化最大的差異就在葬俗,中國文化主張土葬,隨著墓主身分的高低,隨墓品也就豐儉不一。印度文化圈的國家主張火葬,骨灰最後投河投海,就算是高僧帝王,骨灰可葬在佛塔陵墓,隨葬品除了那個裝骨灰的容器,有也非常稀少。他們的金屬製品,重要的、體積大的,都是神像佛像,體積小的也有神像佛像。其他體積小的金屬製品,還包括宗教法器、兵器、儀仗器、車馬器、轎飾、日常用器和首飾等(註3)。高棉吳哥時期,還出了一些比例放大的奉献給神像的首飾,有金、銀、青銅等材質。捐贈品就有兩件這種用途的青銅戒指(註4)。

上述的金屬器物,1975年以前的相關報導和圖像範例並不多,1975年後卻增加了不少,而且有很多以前沒有記載過的種類和式樣。我的捐贈品之中,有一些外形式樣既不屬大越文化,又不像真臘文化的金屬器物,我假設應屬占婆文化,但我2000年到越南,看遍了河內、峴港,胡志明市的博物館,他們的占婆文物展示館藏只有石雕,我連一件金屬器也看不到。

我的捐贈品中,有一把吳哥時期的銅柄鐵刃劍,法國巴黎的居美博物館藏有兩把同樣形式的,在他們出版的專書裡被擺在重要的版面作特別介紹。Dr.Emma Bunker的著作裡也介紹了一位美國藏家的同式兵器,也被她作為重要文物介紹(註5)。

觀點說明

這批捐贈品,部分有可資對照的館藏實例或學術報導案例。但有很大一部分,只能作假設、猜測,因此在本講稿的某些說法,只代表我個人的觀點。相信清華秉持學術嚴謹的態度,日後的研究成果,當更能具備事實根據。我們且拭目以待。

捐贈起意

投資文物藝術品,如果方向對了,成本與賣出的價差往往很可觀,那是一種虛榮與財富收益的樂趣,這算是追逐熱門的玩法。

但如果碰到一些、或一系列冷門,不太被一般人注意的物件,可參考的資訊不充分,文化歸屬有待考證,那種迫切想要解開達文西密碼的欲望,很辛苦,但又很具挑戰性。那種玩法,到最後就超脫純粹商業利得的考量,不自覺會產生一股文化使命感,希望這些負荷著特定文化資訊的載體,會在不同的面向被解讀,也更能體會自己只是一個生命有限的暫時擁有者。捐出去,讓這些物件變成一項公共財,讓它們往後在學術領域發光發熱。就像接力賽跑,把棒子交出去,看著接棒人繼續奮力向前,自己也有一種曾經盡力跑過的成就感。

知道我捐贈文物給清華,許多藏家朋友都很詫異。有人不以為然,有人卻表示滿能認同。但無論如何,他們都會持續觀察我捐贈以後的成果效益。這或者會是;拋出一塊磚,引來一堆玉。

陳琦覺 謹識
2013年12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