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以蝶會友,大千萬物的家

如今,欲前往蝴蝶園一睹蝶舞翩翩的美景,可由人社院北面的「竹林小徑」,及南面的「終南小徑」前往,亦可沿著環相思湖步道,經由「斑蝶小徑」、「榕樹廣場」一帶進入。

斑蝶小徑,整地後面貌(方聖平提供)。

園區本身大致可分為舊有的「林蔭區」與2015年新闢的「強陽區」,舊區地勢崎嶇,樹林鬱鬱蔥蔥,陽光難以穿透樹冠,嫩葉花苞無法生長,原不利於蝴蝶養育。但由於白蟻蛀根,又經豪雨颱風摧枯拉朽,老樹傾倒的事件時常發生,塞翁失馬反而釋放了陽光,促使原在暗區的植物萌發嫩葉,遂吸引蝴蝶前來棲息產卵。

若從人社院停車場旁的終南小徑進入蝶園,沿斜坡前行首先會見到「涼亭花園」,為志工聚集、交流、教學之處。經過涼亭再向前走,即可見到地面上「球場花園」的標誌。球場花園昔日曾為籃球場,如今仍依稀可見三分線、邊界線的痕跡,網室坐落於花園中央,除了保育蝴蝶喜食的馬兜鈴幼苗以外,也是志工平日存放園藝、清掃用品之處。穿越球場花園,走上一段階梯之後,眼前所見即為平坦開闊、光照充足的新區,又稱為「配水池花園」。

斑蝶小徑,整地前、後的面貌(左:黃敦義拍攝,右:方聖平提供)。
配水池花園,棚架東端剛整地完及其後的面貌(方聖平提供)。
慈塘,修整前、後的面貌(左:鍾明宏拍攝,右:林辰拍攝)。

在看不到成蝶飛舞的月份,蝴蝶園裡躲藏著蝴蝶的卵、幼蟲或蛹。牠們是小時候的樣子,但仍然是蝴蝶。

方聖平,〈蝶園春暖〉

隨著蝴蝶園的營運逐漸成熟,不少校內同仁走進園內都會留意蝴蝶數量的增減,但除了成蝶的多寡以外,還要看卵、幼蟲和蛹的數量才能衡量棲地的總體狀況。數量也非越多越好,方聖平教授指出成蝶就像成人,會離鄉背井工作求學,幼蟲則需要依賴園內栽種的植物獲得營養,如果數量過多,過度取食,植物的嫩芽嫩葉便無法生長,幼蟲的食物來源也會耗盡,兩敗俱傷。

觀察記錄園區內卵、幼蟲與蛹的數量,是志工的日常工作之一。不同品種的蝴蝶有不同食性,瞭解蝴蝶喜食的植物、啃食方式及特殊習性,就能幫助志工根據葉片被啃食的形狀找到幼蟲,而為了維持蝴蝶與植物數量的平衡,園區內卵或幼蟲數量過多時,也會移走,供小學生自然課教學使用。

在蝴蝶園,有時可瞥見黃裳鳳蝶金光閃閃的倩影掠過,除A型外,更有在新竹地區才可一睹芳姿的D型黃裳鳳蝶。作為台灣本島蝴蝶種類中體型最大者,也是台灣珍貴的特有亞種,黃裳鳳蝶在園內保育有成,數量大增,卻造成馬兜鈴植物被過度取食,為此志工著手興建一座網室,確保馬兜鈴幼苗順利成長。有別於他處網室將蝴蝶囚於其中、供人觀賞,清華蝴蝶園反而把蝴蝶隔離在外,保護幼苗於網室內,體現以蝴蝶為本的棲地營造理念。

建園初期,隨著蝶園生態環境的優化,蝴蝶造訪種數蓬勃增長,時至2018年,蝴蝶園觀察到的蝴蝶共計142種,其中包含8種台灣特有種以及58種特有亞種,可謂成果斐然。異國嬌客也在本園顯露芳蹤:2010年9月,來自菲律賓的南島淡紋青斑蝶,乘著凡那比颱風的氣流遠道而來,降落在慈塘附近的醉嬌花上,為台灣首次記錄到的「迷蝶」。

蝴蝶的成功復育,吸引了其他生物光臨蝶園,蜻蜓與豆娘等蜻蛉目昆蟲,便因園內水域的多樣性提供良好的覓食與庇護環境,遂在此繁衍生息。其中,棲息於水缸和水生植物盆栽中的紅腹細蟌,在交尾時身體彎曲連接成為愛心形狀,構成蝶園裡獨特的浪漫景觀。園區動植物種類的多樣化,也使多種鳥類駐足,如紅嘴黑鵯、白頭翁、綠繡眼、五色鳥等,受到蝶園栽種的小葉桑吸引,前來大快朵頤,有時更可見到鳥兒在園內或鄰近周圍築巢、育雛,孕育下一代的身影……這些溫馨的畫面,透過志工攝影鏡頭的捕捉,都留下了寶貴的影像紀錄。

慈塘,修整後面貌(林辰拍攝)。 慈塘,修整後面貌(林辰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