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於荒蕪中,開闢出一個綺麗的夢

清華人社院後方曾有一座小公園,設置滑梯、蹺蹺板等遊樂設施,原意是希望前來校園的親子能同樂,但因動線規劃不佳,人煙稀少,設施也日益老舊,進而衍生出此地設施是為安撫亡靈的校園奇談。

2002年,眼見人社院後方相思林下的土地荒蕪多時,黃一農院長在執行「綠美化計畫」的過程中,得哲學所張旺山教授與中文系方聖平教授的協助,帶動師生員工著手環境整修,遂為日後蝴蝶園的建置奠定了基礎。

往日相思林土壤硬如磐石,暗處寸草不生,亮處草比人高,動植物種類趨於單調。為復育環境,在黃院長的帶領下,於2003年開闢「哲學家步道」,打通園區動線,2004年增建「蘭花小徑」,廣收蕨類與蘭花。2005年爭取到張子文校友捐款,建立「慈塘」生態池,吸引蜻蜓與豆娘前來,逐漸恢復動植物的多樣性。2007年起,在人社院張維安院長的推動下,周邊綠地持續引入蝴蝶青睞的藤蔓、灌木、喬木及草花植物。受到感召的遊客與社區人士陸續加入志工行列,以區域認養的形式,承擔拔雜草、澆水、鋪粗糠、替養蝶植物施肥等工作。經由志工的口耳相傳,「蝴蝶園」之名於焉而生,2008年正式立牌,使清華園的生態遊憩場域進一步拓展,翻開嶄新的一頁。

蘭花小徑歷年變遷紀錄(方聖平提供)。
蘭花小徑歷年變遷紀錄(方聖平提供)。

為何邀請蝴蝶扮演生態復育的主角?原來蝴蝶為指標生物,居於食物鏈底層,若蝴蝶復育成功,也將吸引各類蜘蛛、肉食性昆蟲、蜥蜴、鳥類等其他物種駐留,形成完整的食物鏈,創造適合多樣性生物的棲地。清華後山區和十八尖山山麓連成一片,地貌或是動植物種類皆類似,能夠系統化地呈現台灣北部低海拔地區常見的野生植物群,成為生態教育的天然教室,若能引入蝴蝶,在營造植物園的基礎上,使之成為野生物的庇護所,將會為該空間帶來更多生機與活力。

華八仙,觀賞植物,白色的 「類花瓣」恍如蝴蝶倩影(方聖平拍攝)。
華八仙,觀賞植物,白色的 「類花瓣」恍如蝴蝶倩影(方聖平拍攝)。

2010年5月起,陳力俊校長的撥款支持,蝴蝶園開始以三年為一期的校級計畫形式經營管理。然而前兩年,為縮減時間成本難免透支經費,所幸依靠各方志工援助與校內外人士熱心捐款才得以持續維持。期間為記錄蝴蝶生態,在本校計通中心主持下建置了「清華蝴蝶園網站」,精彩紛呈的蝴蝶影像由攝影志工等生態攝影愛好者無償提供。

2015年,賀陳弘校長將蝴蝶園正式編制,隸屬於教務處的「跨領域科學教育中心」;2018年清華成立「生物多樣性探索與學習中心」,致力推動生物多樣性教育,並於2019年將蝴蝶園納入生多中心,以專業維護蝴蝶園環境的同時,透過園區蝴蝶生態的變化,探究自然環境的變遷與影響。至此,蝴蝶園與生態、環境學門聯結,在新竹地區的生物多樣性教學活動中,成為珍貴的研究與學習資源。

生多中心楊樹森主任帶領學員戶外教學(楊樹森提供)。
生多中心楊樹森主任帶領學員戶外教學(楊樹森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