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與自然共好,是這塊土地的Plan A

清華無農學院或昆蟲、植物學專門科系,但就目前可見紀錄所知,卻是台灣最早在校園中成功打造大型、開放型戶外蝴蝶生態園區者。迥異於當時保育界放任自然、避免人為干預的主流思維,清華蝴蝶園選擇建立人工管理的「人為生態系」,注重環境的管理維護,善用校園內有限的棲地空間,在種植育蝶植物的同時,謹慎控制野草與雜木數量,滿足蝴蝶生存所需的適量光照,從而打造出比原始野外生態更合宜的養蝶環境。另一方面,也透過在都市內營造一處具有戶外休憩、生態學習功能的場所,扭轉野外環境被過度消費的趨勢。然而,人工管理的目的,並非將蝴蝶視為觀光商品,而是致力於為其打造一個宜於居住的家園,進而帶動生物多樣性的復甦,希望有朝一日,適合居住於此處的物種,都能在園裡得到庇護,並在此地繁衍與棲息。

清華師生與志工的辛勤耕耘,使蝴蝶園走過二十年來由荒蕪到繁榮的歲月。方聖平教授從2002年至今,致力於蝴蝶園的復育工作,既是園長,也是園丁,與志工同好一起投身園務,不改初衷。在方教授眼中,打造蝴蝶園是「這塊土地的Plan A」,對比土地開發優先的社會氛圍,清華人與志工仍堅持在校園內留存一方親近自然的桃花源,為野生物種尋得一條出路。

園區的建置與維護秉持「志工打造、志工經營」的理念,志工依照自身能力及興趣,分別負責調查記錄、拍攝、管理植物、整修步道等事務。投身蝴蝶園的志工群中,有遠道自板橋而來,亦有年逾八十的長者,對自然保育的熱忱將年齡、職業、背景迥異的他們凝聚於此。

志工在涼亭花園裡上植物課(張淑貞拍攝)。
志工在涼亭花園裡上植物課(張淑貞拍攝)。

清華比鄰交大(現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與新竹科學園區,地緣位置極佳,因此志工團隊中不乏具有二校及竹科背景的成員,借助其專業、專長,與生態保育的熱情相結合,促使蝶園各項工作順利進展。荒野保護協會新竹分會的支持,也在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本園為荒野新竹「十八尖山組」的觀察定點之一,常有民眾在參觀蝶園後深受鼓舞,決意加入志工行列,也讓蝴蝶園的志工力量日益壯大。2012年,蝴蝶園志工解説組成立,負責接待來園參訪的團體,其中多數為教育、生態保育團體,亦有來自香港、日本、韓國等地的海外攝影團體。

歷經二十多年耕耘,如今頗負盛名的蝴蝶園,重要性在蝶界佔有一席之地,香港攝影愛好者組團來台灣拍蝶,離開桃園機場的第一站,往往就是清華蝴蝶園。蝶園之美,也成為屬於清華校園的特殊印記,辛勤管理園區的志工們,經常用鏡頭定格下蝴蝶千姿百態的身影,如賴振川志工懷有拍攝100種蝴蝶四態(卵、幼蟲、蛹、成蟲)的願景;至2023年3月清華蝴蝶園網站統計,志工及攝影同好們拍攝的蝴蝶四態已累積至80種。這些多采多姿的美麗影像,不僅收錄於網站,也被製成紀念品,讓蝶舞翩翩的校園回憶,可長伴清華人左右,蝴蝶園多年經營累積的成果,也提供了校園文創重要的養分和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