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村校長 | 張維安院長 | 黃一農主任 | 楊儒賓教授

序言:澳門在清大

蘇樹輝先生的書法展在清大舉行,這是很有意義的一檔展覽。蘇先生是書法家,作品尚勢尚意,骨清姿媚,國內外公私機關多有典藏。書法展對蘇先生而言,並不特殊,特殊者在此次展覽的書法作品之內容,以及展覽的機構。

在東方眾多的藝術媒介中,書法的性質比較特別,因為其他的藝術表現形式或重色澤(繪畫),或重韻律(音樂),或重結構(如建築),但這些藝術基本上都屬於感性之學的範圍,感性之學正是美學的正宗內涵。書法不完全如此,書法的內容以漢字或準漢字(如日文或韓文)為主,書法所呈現的漢字雖偶爾會看到只見其形、難辨其字的情形,當代的實驗書法尤多這種例子,但大部分的情況總是形義並舉。就形而言,漢字是線條的構造,不同形式的漢字配上軟硬不同的毛筆及濃淡不同的墨色,篆、隸、行、楷,各具逸趣。書法中的漢字即使脫離了意義的成分,其字形或跌宕飛騰,或古拙內斂,或連綿一氣,或碎如街石,皆有出奇之處,也都可得到漢字傳統之外的域外人士之喜好。

但書法作品最顯著的特色恐怕不在其脫義的字形結構,而是在形義結合的統一體。書法之由技入道,或由美感作品衍變為經國之大業,極關鍵性的因素在於書法的表義功能。東方知識份子總是借助書法寫詩作文,表達情意。和其他藝術形式相比之下,東方的書法和人格的關係更密切,一位合格的東方讀者欣賞書法作品,通常不會跳過文字內容、只看線條的流動,他免不了會形義同觀,作品的世界與作者的境界共同構成一件品賞的行為。

蘇先生此次個展的作品圍繞著「澳門」此一主題展開,這樣的設計當是繼承儒家「文以載道」的傳統而來。「澳門」原為廣東海外荒涼的島嶼,王化所不及。明季以來,卻成為歐洲政經勢力進入華夏區域的前哨站。四百多年來,澳門屹立海外,見證東亞大陸諸多政權的興衰起伏,而澳門在同一時段內,本身也經歷了巨大的變遷。時序進入廿一世紀後,澳門另有新運。但「澳門」作為一個重要的文化符號,它的意義仍然醞釀不已,也仍在創造之中。從宏觀的角度看來,蘇先生的這次展覽將可視為此一創造巨流中的一環。

此次展覽的場合選在清華大學,而不是一般的美術館或博物館,這樣的選擇也有特殊的意義。在近代中國重要的學術機構當中,清華大學的歷史特別曲折,其始末經過直可視為一種混夾著挫折、屈辱、和解、重生的過程。一九四九年後,清大又再度經歷另一次撕裂、轉化的試煉,直至今日,清大本身仍混雜著諸多歷史積澱的因素,有待澄清、化解、昇華。就處於文化衝突的焦點而言,清大與澳門有類似之處。雖然兩者發生的歲月相差三百年,但同樣處在東西兩大文化版塊交匯的前緣,同樣經歷了從屈辱到新生的歷程,兩者也可以說都同樣凝聚了一個大時代的縮影。

蘇先生的書法展覽雖是個展,但「個展」背後卻有深層的歷史意識,它的作用不僅是個人藝術成就的展現而已。更重要的,它會促使觀眾正視我們仍身處其中的歷史巨流。

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

楊儒賓教授

2007年1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