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傳播的時代,文化傳承不能不與大眾傳播媒體結合。
1977年簡上仁受邀至中廣李季準主持的《感性時間》節目,每週一次,接受主持人訪問,談敘台灣歌謠與文化等題材,有時也介紹一首自己創作的新歌。這是簡上仁以廣播為媒介,來推廣台灣的音樂文化的開始。簡上仁的創作歌曲:〈正月調〉、〈新年謠〉、〈故鄉戀歌〉、〈搖荖搖〉及〈晟子歌〉等,就是透過這節目傳播開來。
1994年起,簡上仁先是應中廣寶島網陳美枝邀請,在其節目中大放異彩,深受聽眾喜歡。其後,簡上仁受邀親自在該廣播網主持《台灣音樂之旅》節目,從文化性、教育性、理論性、知識性、專業性、娛樂性等六個層面來闡述台灣音樂文化內涵,讓聽眾因瞭解進而引發對鄉土文化的重視。此節目因內容豐富,節目進行自然而流暢,於2002年榮獲財團法人廣播電視事業發展基金會所頒發的「非流行音樂主持人獎」和「非流行音樂節目獎」。該節目一直至2007年間,因電台改組而停播。
2001年7月,簡上仁開始於綠色和平台灣文化廣播電台製作並主持《台灣音樂組曲》節目。節目包括「台灣歌謠的故事」、「台灣音樂教室」及「台灣音樂文化的回顧與前瞻」等三個單元。透過廣播讓民眾認識台灣歌謠背後所象徵的歷史、政經、社會及文化的意涵;以兒歌為素材,引領聽眾進入台灣音樂世界:甚至,以現階段的音樂文化議題,與大眾分享在這塊島嶼上,鄉土音樂文化與土地、社會、風土、民情與生活的互動關係。此節目迄今已播出近千集之多。
2017年3月,簡上仁又在愛樂電台主持《台灣的腳步聲》節目,該電台長期以來主要聽眾為西方古典音樂迷。他以優雅質樸的台灣音樂為素材,輔以現場演唱,規劃出不同主題的內容,述說音樂背後所反映的文化特質、社會變遷、政經現象與心情故事,讓聽眾感受這塊土地上代代人們的悲歡歲月、酸甜苦辣,重新發現本土歌謠的豐富性與生命力。
透過廣播,簡上仁不但能讓聽眾在潛移默化中,認識台灣音樂文化的真喜美;同時也可從聽眾的反應中,了解來自不同階層的民眾心聲與心理狀態,讓他在台灣鄉土音樂文化的推廣過程中,更能走在正確的道路及方向之上。
除了廣播外,電視節目也是最為便捷有效的大眾傳播工具。1992年,簡上仁應邀在公共電視參與製作並主持《蓬萊鄉土情》及《囝仔歌》兩個節目。前者,是為了響應台灣創作流行歌曲六十週年紀念,主要在介紹台語創作歌曲從1930年代發軔至1990年代的發展史跡,讓觀眾認識台灣創作歌曲的崛起背景、詞曲作家的生平、創作的心路歷程,及這些歌曲所代表的時代意義,藉此來喚醒大眾對台灣歌謠發展的關心與支持。後者《囝仔歌》,則以兩代之間的劇情故事為藍本,應用台灣兒歌為素材,介紹各式各樣兒歌的內容與特色,以連結上一代與下一代的鄉土音樂香火。
2017年,簡上仁在三立電視台參與撰稿,並和Lulu共同主持《魔法列車DoReMi》節目。此節目以台灣兒歌及故事為題材,結合Dodo、Rere及Mimi三個布偶,以輕鬆活潑的方式把台語兒歌介紹給現代的小朋友,引導他們進入兒歌世界,感受台灣兒歌之美。此節目因兼具知識性、文化性和趣味性,當年入圍第52屆電視金鐘獎「兒童少年節目主持人獎」。
2018年9月,簡上仁開始在民視「台灣學堂」主持《福爾摩沙音樂廳》節目。他以每集一主題,自彈自唱為主要形式,敘說台灣鄉土歌謠的產生淵源、詞曲特色、作家軼聞,及其背後所象徵的文化意涵。曲目包括由傳統到現代及他個人的創作,豐富而又多采多姿。從第一集「人、土地和文化」、第二集「唱不盡的恆春調」、第三集「阿母的搖籃歌」、第四集「來自西拉雅族的牛犂歌」……,迄今(2020年08月)已播出逾百集。每集中的每首歌,都真切的反映出歷史的脈絡與庶民的生活。簡上仁以親切但嚴謹的態度,唱出每個時代的人民心聲,帶領觀眾體認台灣民謠的生命力。同時,每一集的《福爾摩沙音樂廳》節目都已放置於網路平台(YouTube),提供觀眾隨時瀏覽,產生綿延不絕的文化傳承效果。值得一提的是,這個節目於2019年,也入圍第54屆電視金鐘獎「自然科學及人文紀實節目主持人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