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選單
京劇的故事 | 京聲京事 — 京劇舞臺上的人生百味

展覽介紹

生活裡的每一天都有故事,每個故事裡有你我的喜怒哀樂。我們不一定有機會體會各種人生,嚐遍各種生活滋味,但我們有戲劇。 不論是現代或古典,舞臺上的演員賣力演繹,舞臺下的觀眾仔細品味。因為戲劇,我們對人生有了更多的想像,也對世界懷抱更細膩的關懷。 從父母子女關係的難解難分,到愛情生活的糾結與甜蜜,人世間的情義該如何拿捏分寸?從政治籌碼的你來我往,到超自然世界的詭譎迷離,真假虛實的交錯中,你我又是如何安身立命? 在臺前與幕後之間,讓我們走進戲劇,透過京劇的形式說故事、看故事!

世界級的藝術,全人類的資產

京劇誕生於二百多年前的北京,融合音樂、演唱與繁複的身段表演,是華人地區流傳最廣的戲曲類型。 在臺灣,京劇曾因政治緣故被稱為「國劇」或「平劇」。2010年,京劇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全世界人類共同享有的重要資產。

從日治到二戰結束:京劇與臺灣淵源深厚

京劇在日治時期臺灣相當受到民眾喜愛,不但臺灣本地的戲班演出京劇,更有許多劇團從中國大陸來臺演出,讓臺灣與京劇建立了深厚的淵源。 1948年,知名京劇藝術家顧正秋率團來臺演出,在臺北大稻埕永樂戲院連續公演長達五年時間,可見京劇在當時的盛況。

冷戰時期的京劇:是演員還是軍人?

1949年兩岸分治後,撤退來臺的軍隊陸續建立京劇團,做為軍中康樂宣慰之用,包括陸軍的「陸光」、海軍的「海光」、空軍的「大鵬」等等,隸屬國防部管轄。 三軍劇團為臺灣培養了許多優秀的京劇演員,例如魏海敏童年起就在海光國劇隊旗下的「小海光」習藝。隨著社會與政治環境變遷,國防部於1994年宣布裁撤三軍劇團,讓京劇在臺灣卸下了「軍職」。

國光劇團與「京劇新美學」

三軍劇團裁撤後,「國光劇團」於1995年7月1日正式成立,由教育部主管,是臺灣地區目前唯一的公立京劇團。 國光劇團在兼顧經典劇目傳承的同時,也不斷開發各種創新題材,成功爭取本土與年輕觀眾支持。2002年底起,王安祈教授出任國光劇團藝術總監,提出「京劇新美學」論述,倡議京劇的現代化與文學化,讓京劇藝術更能呼應時代氣息,充實美感內涵。

不斷求「新」求「變」的京劇

京劇不斷求新求變,突破傳統框架,為京劇表演注入新的思維與活力。 例如,1979年郭小莊成立的「雅音小集」,首度將京劇與現代劇場技術結合。1986年成立的「當代傳奇劇場」,融合戲曲表演與西方戲劇經典,創造出跨文化的視聽感受。

舞臺之外的延伸:從 Podcast到青春校園

京劇不僅在舞臺上展現風采,也以新媒體形式面向社會大眾。2021年,IC之音「打開戲箱說故事」節目開播,以輕鬆活潑的 Podcast形式,推廣戲曲知識。 同年,清華大學、東海大學的「校園戲曲傳承計畫」啟動,由國光劇團演員親自到校指導大學生習演京劇,開創戲曲與高等教育結合的新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