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田啓元時代:
百花齊放

背景圖為田啓元病逝後,痛失靈魂人物的「臨界點劇象錄」團名依舊,新的編導創作則多以「劇展」的演出型態聯合發表。

後田啓元時代的「臨界點」創作活動,多以聯合演出的劇展形式呈現,位於民樂街的排練場為主要的表演場地,年年舉辦不同主題的劇展,將眾多團員各自編導的作品集合呈現。在田啓元過世後的兩年間,「臨界點」便有28部新作、超過140場的密集演出。


田啓元病逝後,痛失靈魂人物的「臨界點劇象錄」團名依舊,新的編導創作則多以「劇展」的演出型態聯合發表。

劇場與生活緊密相連的核心成員情誼與凝聚力,本是「臨界點」劇團的招牌特色,此時又展現開放自由的作風,廣納有志創作的人入團,提供場地、設備等必要資源,讓「臨界點」成為台灣小劇場創作人才賴以茁壯的綠洲,劇團成員多達40人。


後田啓元時代的「臨界點」劇團不乏繼起之秀,延續旺盛的創作能量。圖為林文尹編導的《一夜談穿過轟炸機》(2003)。

田啓元逝後,隔年起「在我們房間裡戲」的劇展系列便一連做了16屆,1998年起舉辦規模較大的「志同道合」劇展,持續至2003年;2003年的「匠心讀劇祭」更集結了33位創作者,6天內以讀劇的形式接力合演50小時。以有限的經費支持,在簡樸的演出空間,「臨界點」團員們幾乎未領演出費的情況下合力工作,團長詹慧玲長期自掏腰包支付劇團房租,苦中作樂的這群人,為的就是堅持實驗創新、不向主流妥協的群體氛圍與創作精神,那一股從田啓元創團以來便炯然不滅的批判精神。

(撰稿:安原良)

後田啓元時代:
開枝散葉

改編自田啓元名作《瑪莉瑪蓮》的《強尼強納森》,在1998年首度由「臨界點」團員秦嘉嫄編導,並將原版演出兩女互別苗頭的精采對手戲改由男性演員擔綱。

田啓元的創作不僅在劇場內創造衝擊強烈的觀賞體驗,透過文字流傳的影響力亦是歷久彌新。其中最常被各家劇團重新製作上演的經典作品《白水》,劇本獲《中華現代文學大系 戲劇卷》(余光中總編、胡耀恆主編)、《戲劇讀本:台灣現代文學教程》(郭強生、王友輝主編)收錄。除了劇團本身出版的《狂睡五百年》、《繁花聖子》兩本劇作集以外,田啓元早期的作品《毛屍》、《夜浪拍岸》和《亡芭彈予魏京生》,也在1993年收錄於汪其楣策劃的「戲劇交流道」叢書之列。此外,海內外有多部以田啓元為研究主題的博碩士論文,以及張小虹、黃道明等學者分別針對《白水》和其他作品撰寫的專論,各從藝術創作、文化反思、社會批判等方面探討田啓元的時代性影響。


《強尼強納森》改編自田啓元名作《瑪莉瑪蓮》,在1998年首度由「臨界點」團員秦嘉嫄編導,並將原版演出兩女互別苗頭的精采對手戲改由男性演員擔綱。圖為《強》劇第二版演出。

走過18個年頭的「臨界點」,雖然在2006年劃下休止符,跟隨田啓元踏上劇場創作道路的夥伴與後進們,卻未停下腳步,先後另起爐灶,在劇場界持續活躍至今。如鄭志忠早於1997年便成立的「柳春春劇社」,以及張吉米的「梗劇場」。溫吉興更與老夥伴們共組非營利性質的「小劇場學校」,提供劇場表演的進修課程與創作交流的機會,延續「臨界點」時代的使命感,淬鍊真誠面對生命的表演信念。

(撰稿:安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