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翁寶山

翁寶山教授-台灣保健物理之父

「筆者以一介武夫,卻因緣際會,踏入母校核工門檻,更因機緣巧合,步入保健物理領域,轉瞬已屆滿三十年。回想三十二年前初抵母校,全國核工界精英均群集母校原子科學研究所。當時他們均屬青壯年,心懷滿腔熱誠以科技報效國家。筆者昔日曾受教於這些先輩,方有今日可把所學回饋母校與社會,為核能界略盡棉薄…惜來日已不多,退休逼近,但願有生之年,追隨我國核能先輩的腳步,以報答師恩。」(出自:翁寶山,〈畢業三十年感言〉,《清華校友通訊》新118期,頁66,1992。)

這是翁寶山教授發表於《清華校友通訊》新118期的畢業30年感言。翁教授於1949年從廈門坐船到基隆,在經濟困頓的環境下,在台中一中完成學業。畢業後同時考取台大土木系與海軍軍官學校,但為了減輕父親的經濟負擔及畢業後的工作問題,選擇海軍就讀,還曾參與過八二三砲戰。過程中,翁教授覺得自己還是比較喜歡讀書,便於1960年考入清華原子科學研究所:「跟我的同班同學比起來,我的年紀算是很大的。我的同學從台大或是成大畢業進來時大概二十二歲,我都差不多三十歲了,比他們大了八歲。那時候分三個組,我思考了一下,我既然年紀也大了,物理和化學是比較理論的方面,恐怕不合適,而我自己比較偏實用方面,就念了核子工程,當年就是這麼想的。」(出自:2008年口述歷史計劃,〈翁寶山教授訪談稿〉。)

踏入保健物理的轉折點

1963年畢業後翁教授即赴美國德州農工大學(Texas A&M University)攻讀核子工程,1966年取得博士學位後,曾被系主任慰留,但其明白地表示,在美國找核工人才不難,在台灣核工人才卻少得很,所以必須回去。於是翁教授從美返台,至清華原子科學研究所擔任副教授,因其在美國做了四年多的保健物理助理,便兼任懸缺已久的保健物理主任。其實當初翁教授在美國申請獎學金時,本來是要到輻射度量實驗室做助教,出國前還曾請教電子儀器專家唐明道教授。沒想到去到美國後才被告知輻射度量的工作已交給美國同學,他只能去保健物理工作。雖然保建物理的工作相對吃重很多,但為了生活只好答應。這個突如其來的轉變卻影響翁教授的一生。從此,翁教授在保健物理領域長期耕耘,成為台灣保健物理、輻射防護界的開山始祖,不論在學術、法規、教育、訓練等方面皆貢獻卓著。

開發輻射劑量偵測計的貢獻

由於翁教授工作很努力,任教於清華沒多久,就被陳可忠校長找去接核工系系主任。期間曾帶領核工系第一屆的學生去觀摩美國原子能委員會1968年在台北市舉辦的原子能和平用途示範展覽,當時其也指派保健物理組的技術人員在現場學習新式熱發光輻射偵測計的使用方法,並負責偵測會場的輻射劑量,為翁教授長達40年在台灣從事輻射偵測與保健物理的教學研究與實作之起始;而開發輻射劑量偵測計也是翁教授對於國內輻射防護工作的另一項貢獻。1970年台電委託清華為核一廠進行環境測量計畫,由翁教授擔任計畫主持人。「在我的記憶當中,前前後後大概做了6年,把電廠廠址的放射性調查清楚。在測量的過程中,舉凡是空氣、植物、水等等。又因為電廠通常在海邊,所以連海產也都要測量,或是附近的牛羊牧草,都要全面的調查,也包括當地的氣象,一旦發現外洩時,風會把放射性物質往哪裡吹,舉凡這種事情都是清華可以做的部分。」(出自:2008年口述歷史計劃,〈翁寶山教授訪談稿〉。)工作期間使用的熱發光輻射劑量計的關鍵材料都必須從國外進口,交貨時程無法掌控,翁教授便指導研究生自行開發關鍵材料,使核一廠環境偵測進度不被影響。爾後更指導技術人員開發出適合長期在戶外進行輻射偵測作業的塑膠柱熱發光劑量計,並且將這項技術移轉給原子能委員會台灣輻射偵測工作站,便於在全台各地偵測天然輻射與人為輻射的劑量,為保障國民健康的重要防線。同時,為核一廠進行環境偵測的工作期間,翁教授也花了6年完成「偵測報告」,可以說是台灣核能史上第一本環境評估報告。

天然輻射資料庫的建立

此外,翁教授也花了長達二十餘年的時間,在台灣各地採集植物、岩石、天然流水與土壤的樣本,進行天然輻射劑量調查,並建立了一套豐富的天然輻射資料庫,作為相關部門在評估國民曝露輻射劑量後,制定輻射防護標準的依據。除了致力於研究工作,翁教授亦奉獻心力進行有關輻射知識的推廣。將艱深的專業知識,用活潑風趣的文筆娓娓寫成《原子的世界》、《輻射歷史懷往》等接受度高的書籍;此外還編纂《原子能辭典》(再版時改名為《核能辭典》)、《放射生態與防護辭典》、《輻射防護度量》等工具性書籍,廣受與輻射相關的工程師和技術人員好評。

熱愛清華、無限感恩

一生熱愛清華的翁教授,也在1997年自清華退休後,擔任《清華校友通訊》的總編輯,期間曾因肺癌手術住院,出院後仍執意續任總編輯一職,直到2009年辭世為止。

民國四十九年九月,由海軍基地左營北上,首次踏入位於新竹赤土崎的清華大門,就讀於原子科學研究所核子工程組,兩年後成為核子工程組首屆畢業生。從此與清華結緣,轉瞬已經歷三十六年。其中除了在美進修數年外,其餘時間均在新竹清華園度過。自付原為一介武夫與難民,仍獲國家和清華栽培,濫竽充數教席三十年。如今已屆齡退休,回首前塵,無限感恩…
青少年時辭故鄉 閩疆隔海夢難忘
偶因竹塹窺原子 欣慶梅園賞夕陽」

(出自:翁寶山,〈退休感言〉,《清華校友通訊》新130期,頁31,1996。)

影像回顧

文物手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