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曾德霖

曾德霖教授-台灣核能界的大家長

「父親一生就是認真做事、以勤補拙。由我七歲多全家搬進清華園造原子爐到我小學五年級他出國,父親天天不回家吃晚飯,他一做就忘掉一切,不餓,也不接電話,母親差我騎腳踏車,滿清華園追逐他的行蹤,我由新南院到原子爐再跑核工系,又轉加速器中心,逢人就問『看到我爸爸沒有?』星期天也不例外,沒見過他休過假的,也不知道有休假這回事,他是全力忠心工作的人。」(出自:曾雙文,〈憶父親二三事〉,《念故人》,頁1-4。)

這是曾德霖教授的長女在曾教授過世後寫下的回憶文-〈憶父親二三事〉,除了充滿對父親的思念外,也彰顯了曾教授對清華的奉獻與熱愛。曾教授1948年畢業於大陸中央大學電機系,之後服務於國防部兵器研究所,1949年隨政府遷台繼續工作,原單位更名為國防部兵工研究院。當時國家致力研發原子科學,曾教授被選上赴美國密西根州阿岡國家實驗室,接受核能技術基礎訓練,返國後參與清華原子爐建造計畫。原子爐完工後,被推薦至美國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核工系攻讀博士學位,3年後畢業隨即回清華核工系任教。從此在清華落地生根,致力於國內核子工程教育,以及推動核能安全與輻射安全。1977年起擔任核子工程系系主任與原子核工程研究所所長職務,此時為清華核子工程研究及教育的鼎盛時期,因應國內核能發展需求,核工系擴大招生,學生人數達四百多人、教職員工也有三十餘人。1985年曾教授升任原子科學院院長,並兼原子科學技術發展中心主任。

為清華與核電的發展奔波於各國

1977年曾教授曾為清華與核電的發展赴國外參觀考查,並透過《清華校友通訊》,向散居在海外各地的校友們表達其謝忱,從中也看到其來往各國奔波的辛勞:「這次我花了一百九十天的時間,旅行德、美、日一圈,目的在瞭解各國核能發電的現狀,以加強本校原子科學院對台灣電力公司合作的能力與信心…我在德國的時間總共是二個半月,先後參觀了九座核能電廠、兩個設計製造公司和三所大學…從三月十七日至六月十五日我在美國旅行,其間訪問了三個公司、十個核能電廠、三個訓練中心、五所大學和三個核燃料製造廠……六月十六日我自美國轉到日本…曾參觀的單位計有七個核能電廠、五個核能研究中心、三個電廠人員訓練所、四所大學和一個核燃料製造廠…」(出自:曾德霖,〈向校友們致謝〉,《清華校友通訊》新60期,頁44-46,1977。)

世界首座移動式的核反應器-移動教學反應器

此外,曾教授最為人知的成就與貢獻,是他曾帶領原科院的研究團隊自行設計並建造世界第一座移動式的核反應器,即「移動教學反應器」(Mobile Education Reactor 簡稱MER)。從構思、規劃到建造的全部工作都是由曾教授全權負責,並且擔任工程經理,其在接受《清華雙週刊》訪問時,說明了製作原因:「我們學校裡雖然有一個花費了龐大財力建造的原子爐,但是能夠利用的人卻很少,往往只限於核工系本系的師生,而別的學校如果有興趣,想要用原子爐做些實驗的話,就必須克服交通上的不便。並且當時許多學校申請建造原子爐的計劃均遭到了否決,理由是費用實在太昂貴(大約要卅萬美金以上),後來原子能科學委員會指示由本校自行建造一個反應器來供各校使用,於是乎,就產生了製造這MER的構想。」(出自:曹宜行,〈訪曾德霖教授-談移動教學反應器〉,《清華雙週刊》第132期第2版,1976。)然而,移動教學反應器在研製過程中,面臨許多不可預測的風險與挑戰,像是當時國內零組件工業的技術限制、向國外採購關鍵元件的困難度、執行計畫的十幾位清大教職員皆為兼職或義務性質、甚至負責儀器設計的兩位教授相繼因故去逝。儘管如此,在曾教授的管理與協調能力下,移動教學反應器仍順利於1975年11月19日首次達到臨界運轉,直到1990年停止運轉前,大約持續運轉了15年,有超過七百人曾在移動教學反應器上進行實驗與操作,造就無數專業人才。

認真教學、不準時下課

在教學上,曾教授也是一位認真投人的老師,不準時下課,已是常態,也是許多學生對他的回憶:「大學時修德霖老師的課印象最深刻的是他非常的認真教學,好似要把全身的真功夫能在每周短短的三小時課程中完全灌入我們身上。記得那時經常是下課鐘已打,但老師還是在黑板上揮灑自若、來回穿梭於講台中,幾乎直至下一堂上課鐘響為止。」(出自:陳紹基,〈緬懷德霖老師二、三事〉,《念故人》,頁31-32。)「曾老師在課堂講課聲音洪亮、渾然忘我,走路健步如飛,寫得一手清秀流暢的漂亮字體,為人謙虛、熱心、無私奉獻,一生滿腔熱血,念茲在茲全為核能發展…」(出自:江祥輝,〈懷念曾德霖老師〉,《念故人》,頁15-16。)

為清華、為核工,鞠躬盡瘁

1990年退休後,曾教授依然持續致力於推動輻射防護工作,擔任中華民國輻射防護協會的首任董事長,對於提升國內輻射防護專業知識與技術,以及促進公眾與環境的輻射安全,貢獻良多。目前國內核能界菁英及學者專家大多是曾教授的學生,是國內核能界公認的大家長。2013年過世後,清華師生為他出版《憶故人》紀念刊,收錄22篇追思紀念文,並穿插多張曾教授生前的活動影像。每一篇文字、每一張照片,是師生對他的無限緬懷、也是曾教授鞠躬盡瘁,為清華、為核工的最佳認證。

曾德霖教授的名字永遠連到清華大學核子工程。在他的整個清華生涯,他不僅和我們分享他在核子工程傑出的智慧和經歷,更重要的是,他引導滋養我們如何成為一個清華人,特別是清華核工人。」(出自:蔡維綱,〈曾德霖教授,一個感激的回憶〉,《念故人》,頁19。)

曾老師待人真誠謙和,總是笑容可掬,劉兆玄校長稱其為國寶級的好人…曾老師更於年滿六十五歲時主動說明不延退,其謙遜地表示系上年輕教師皆極為優秀,他希望讓出舞台讓年輕人發揮…」(出自:潘欽,〈國寶級好人-曾德霖教授〉,《念故人》,頁10-13。)

影像回顧

文物手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