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 ——— 多面向李喬

撰稿人 ∕ 劉慧真



李喬的創作能量,極其豐沛,數十年筆耕已逾千萬字。除了膾炙人口的長篇小說外,他的短篇、中篇小說、戲劇、長篇史詩、散文、文學文化論述,如清冽山泉般,源源不絕。他的作品也透過各種外文譯本,如湧泉般外溢至全世界,讓國際看見台灣。

「絕不重複自己」,這是李喬在創作上對自己的要求。而李喬文壇摯友、畢生知己,已逝的作家鄭清文則指出,李喬文學的特色是:多樣性、獨創性和反抗性。他以「反抗與開拓」來定調李喬作品的時代意義。

小說


「戰後的台灣文學,一直到解嚴,是很少人用反抗的立場去寫文學作品。李喬是一位很重要的存在,因為李喬是很少數的例外。」鄭清文說:「反抗文學最大的特點,就是在不准講出真實時,它講出了真實。李喬有見解,有勇氣,更重要的,他有技巧。技巧是文學很重要的部分」。又說:「他的短篇小說集《恍惚的世界》是戒嚴時期的產品,他用很細緻的小說技巧,掩護他的不滿。」

李喬寫了許多長篇小說:七十歲前的《山園戀》、《痛苦的符號》、《結義西來庵―噍吧哖事件》、《寒夜三部曲》、《藍彩霞的春天》、《埋冤1947埋冤》、《情天無恨―白蛇新傳》;及七十歲後【幽情三部曲】~《咒之環》、《V與身體》、《散靈堂傳奇》,和《格里弗Long Stay台灣》、《情世界:回到未來》、《亞洲物語》、《生命劇場》等。臺灣文學界前、後輩,多徜徉於這些長篇小說大河,賞析詮釋李喬,以至於常讓人忽略了他曾創作兩百多篇,表達形式多變、題材內容豐富、又擅用幽微的心理描刻技巧的短篇小說,篇篇精彩。認識李喬,不妨從他猶如涓涓細流的短篇小說讀起。


 建議書目 

《李喬短篇小說精選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0.11)
《李喬短篇小說全集》(全11冊,苗栗縣立文化中心,1999.8)



戲劇


「台灣文學的歷史並不久,也不斷有人投入寫作的行列。李喬不是一個先行者,不過,他是一個健行者,他在文學的許多領域,都有非凡的投入」。

李喬年輕時就對戲劇產生興趣。他在新竹師範畢業、即將擔任小學教職那年暑假,曾組地方劇團,在苗栗各地演出,談起男扮女裝、粉墨登場的往事,李喬興致盎然。晚年他甚至拍過電視廣告,也曾在公共電視單元劇《過年》演出,戲份不輕。
李喬也創作不少劇本,早期曾創作劇本《羅福星》發表在軍中的刊物上。《老臺灣、新國家》(1989)則是他受託編寫電視紀錄片形式的劇本,這部紀錄片的完成,深刻啟導他後來的文化文學論述、歷史國族等知識見解,以及人生種種。《情歸大地》(2008),則是描述1895乙未客家青年抗日事跡,其後由客委會出資,改編為膾炙人口的電影《1895》。「情歸大地」這個「歸」字,是非常重要動詞,它代表生命的回歸、情感的歸向,以及認同的歸屬,具有多重意義。


 建議書目 

《李喬戲劇集》(高雄春暉出版社,2015.12)




李喬就讀新竹師範學校時,課餘開始學習詩詞,拜校內古文老師周紹賢為師,對古典詩詞多有鑽研,時至今日,他對詩詞格律、平仄聲韻,仍能琅琅上口。他曾創作古詩詞數百首,21歲時以手書刻版集結成冊,是為《連山集》。

一九八○年代後期,客家運動萌芽,在族群意識驅動下,李喬嘗試以客語書寫《台灣,我的母親》長篇史詩。這本客語史詩可說是《寒夜三部曲》第一部《寒夜》的簡要版,他以精練深刻的詩句,綿遠細緻的音韻,勾勒出台灣人對母土大地的苦戀。


 建議書目 

《台灣,我的母親》(台北草根出版社,1995.9)



散文


「李喬文學的特色是,新和奇,變化也多。不斷找出新的題材,是作者能不能不斷創作的本錢。李喬能不斷找出新題材,也有善於處理的能力,這造成李喬龐大而複雜的文學世界。」

鄭清文先生曾用“走鋼索的人”來比喻李喬--「走鋼索是一種選擇,一種挑戰,一種冒險。」

走過豐富多變的文學鋼索,晚年的李喬自述「晨晚感覺到又置身童年時期,那種身心內外都是草木,而恍然彼此一體的感與受…。」人類存活基本是草木所賜,滿懷感恩, 年逾八十的李喬,寫下與草木之間種種往事與領會,出版了生平第一本散文集《草木恩情》(2016)。其後反思人類位於「食物鏈」頂端,為保育身軀,對於泳於水中的族類,步行爬行陸地、飛翔天空的生物等三類,難免殺屠,因此心懷歉疚,寫下與同在「生態系統」之內的游、行、飛三類的認識與感受,集為《游行飛三友記》(2017)。這兩本自然書寫,可是李喬回歸本心的平實之作。


 建議書目 

《草木恩情》(遠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16.1) 《游行飛三友記》(遠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17.12)



文化、文學論述


李喬是傑出的文學家,也是不尋常的思想家。事實上,他在九O年代以後的閱讀與思考,十之六七以上都在文化議題。他苦讀文化人類學的書籍;還長期訂閱科學雜誌,探究宇宙運轉原理;旁及現代民族、國家、權力、殖民、生態的論述,努力思考探索,追求體系理解。他自述「這是我中老年後最美好的一部分。生命有了這一段,多麽幸運。」回顧二十多年來,他已寫下文化、文學的長短論述,計三百三十餘篇(散佚未收入文集的約六十至一百篇) ,出版文化論集七部、文學論集兩部,其核心要旨在於理解文化奧義— 思考台灣前途。


 建議書目 

《小說入門》(時報文化出版,1986.3;春暉出版社再版,2016.7)
《臺灣文學造型》(派色文化出版社出版,1992.7)
《台灣人的醜陋面》(前衛出版社,1988.6)
《台灣運動的困局與轉機》(前衛出版社,1989.11)
《臺灣文化造型》(前衛出版社,1992.12;春暉出版社再版,2017.3)
《文化心燈:李喬文化評論選粹》(望春風文化出版社出版,2000.10;春暉出版社出版,2016再版)
《文化 臺灣文化 新國家》(春暉出版社出版,2001.3)
《李喬文學文化論集》(苗栗縣文化局出版,2007.10)
《我的心靈簡史─文化臺獨筆記》(望春風出版社出版,2016.12)
《思想 想法 留言》(臺灣李喬文學協會發行,2019.6)



臺灣李喬的文學世界
2020.09.14 ~ 2021.03.31
週一至日,國定假日休展
總圖書館 4-6 樓藝想空間 | 4樓書展

開幕茶會 | Opening Reception
2020.09.23
(三) 10:00-10:30
總圖書館 1 樓
線上報名 Register
開幕講座 | Opening Lecture
2020.09.23
(三) 10:30-11:30
圖書館一樓清沙龍 Idea Hub, Main Library
線上報名 Register
李喬演講與作家的私房對話 | Lecture
2020.10.21
(三) 10:00-12:00
圖書館一樓清沙龍 Idea Hub, Main Library
線上報名 Register
講座報名
Register
茶會報名
Register